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69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量变与质变
【答案】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 辩证法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4. “两个必然”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5. 主观辩证法
【答案】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同“客观辩证法”相对。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6. 质量度
【答案】(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量相对,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决定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物之所以是某物,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质。事物的质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同一种质,在不同条件下与不同的事物相联系,就表现出不同的属性。事物的质并非事物各种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基础。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没有无量之质,也没有无质之量,二者是相互规定的。
(2)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 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
7.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答案】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规范。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答案】(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其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仟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9. 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1)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2)垄断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10.辩证的否定
【答案】(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