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础货币
【答案】亦称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的大小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所以也称高能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这会使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按照乘数理论,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使银行体系内不断进行的派生存款过程部分中止。但一般来说,除季节性变动外,公众持有的现金额度比较稳定。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第一,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第二,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第三,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第四,初始来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公众。5. 部分准备制答:指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不保留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各,而只保留其中一定百分比以应付客户提现,其余部分则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运用出去的准备制度。部分准备制度是相对于十足准备制而言的,在十足准备制度下,银行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这就排斥了商业银行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存款的可能性。只有在部分准备制度下,商业银行才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因此,部分准备制是商业银行创造或削弱存款货币的首要条件。
2. 基准利率
【答案】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它的变化传递出央行银根紧缩与松动的信息,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限制或鼓励信贷规模,从而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因此,把握各种利率的变化趋势就要首先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的变动趋势。在西方国家通常是指央行再贴现率或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
3. 到期收益率
【答案】指持有债券到期,债券获得的收入的现值与当前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
4. 官方结算差额(Official Settlement Balance)
【答案】官方结算差额也称“官方储备交易额”。它指基本差额加私人短期资本流动差额所得
到的国际收支差额。它是从一国外汇储备和对外官力一债权、债务的变化角度来表明国际收支状况的,着重反映一国在列表期内的国际收支状况对黄金、外汇储备及对外债权债务的影响,而不涉及全部对外收支的实际差额。用官方结算差额,国际收支平衡可以定义为:
(X-M )+LTC+STCp=0
式中,X 为出口额; M 为进口额; LTC 为长期资本流动; STCp 为短期私人资本流动。在官方结算差额中,短期私人资本变动成为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的一部分,最终通过官方储备和对外债权债务来平衡。官方结算差额能够全面地反映一国的整体金融实力。一方面,它区分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全面地反映了一国的顺差或逆差,一国金融当局应根据这些情况,相应地调动官方储备资产和运用对外债务来平衡国际收支。另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官方结算差额还可以作为衡量汇率走势的指标,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另一方面,根据本国货币与国际储备的密切联系,货币当局应通过货币控制手段来缓解官方储备变动给国内货币市场带来的冲击。
5. 国际储备
【答案】国际储各又称自有储备。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必须具备三个特性:可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一国货币当局持有,而不是其他机构或经济实体持有的储备资产。国际储备的形式有货币性黄金、外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四个部分组成。
国际储备的作用为:①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它起着国际商品流动和世界经济发展媒介的作用。②具体到每一国家来考察。国际储备具有:充作干预资产、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一国向外举债和偿债能力的保证。
国际储备的来源,从一个国家讲,主要通过其国际收支顺差、货币金融当局的国外借款、外汇市场干预(出售本币、购入外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货币当局收购的黄金等渠道获得。从世界的角度讲,国际储备主要来源于:(1)黄金的产量减去非货币用金量; (2)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 (3)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输出。
我国近年来的国际储备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际储备已经达到二千六百多亿美元,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二、简答题
6. 简述金融资产的特征。
【答案】金融资产也称为金融工具,与商品产品类比,金融资产也经常被称为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上,人们通过买卖金融资产,实现资金从盈余的部门向赤字部门的转移,实现资金和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
金融资产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货币性和流动性、偿还性、风险性、收益性(通常也以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三性”概括)。具体来说:货币性是指其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的功能。一些金融资产本身就是货币,如现金和存款。
偿还期限是指在进行最终支付前的时问长度。更有现实意义的是从持有金融工具日起到该金融工具到期日止所经历的时间。
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履行契约的责任,导致另一方资产损失的风险。由于其中一方的信用等级下降,使持有金融资产方的资产贬值,也属于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对于任何一个金融投资者都存在,因此,认真审查投资对象,充分掌握信息,至关重要。市场风险是指由于
金融资产市场价格下跌所带来的风险。在金融投资中,审时度势,采取必要的保值措施非常重要。
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是指持有金融资产所取得的收益与本金的比率。收益率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名义收益率、现时收益率与平均收益率。
7. 试分析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答案】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业务的证券化发展。
在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经济联系均可在证券化的形式中得到表现。证券化对经济生活所覆盖的范围日益扩大。就金融领域来说,银行业务,特别是资产业务的证券化有了迅速的发展。如抵押贷款巾抵押品的证券化,消费信贷的证券化,应收账款的证券化,甚至不良资产也可进行证券化的操作。这样,银行的运作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就交叉在一起。通过资本市场,银行解决了贷款资金长期占用与保持流动性的矛盾; 资本市场也相应地扩充了白己的领域。
(2)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
就西欧大陆全能性银行来说,本来一直从事有关资本市场的经营活动。但在典型的分业经营的美国,银行的经营实际上也占资本市场业务总量的相当份额。在美国,利率和外汇衍生下具市场上,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己成为主要交易商,它们所持有的这类合约占总额的绝大比重。在传统利息性收入明显下降的压力之下,银行不断为自己开拓新的盈利途径,在资本市场小扩充经营范围。
(3)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向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
银行向金融市场渗透,金融市场的中介机构也不断侵入银行的传统势力范围。市场与机构、机构与机构相互渗透和界限口益模糊的趋势是明显的。这一趋势代表金融发展趋势的主流。
8. 商业银行何以具有信用创造能力?
【答案】商业银行通过自己的资产负债业务可以创造出信用,形成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1)信用创造的两大前提:①非现金结算。即客户在使用资金时可以通过转账结算,这样大部分存入银行续存的钱不必再取出,这样实际所需的现金只是货币总量的一部分。②部分准备金制。即商业银行不必将所有存款以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形式保存,其中一部分可以加以运用。
(2)信用创造的过程。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过程:
为了简单起见,假设整个银行体系由一个中央银行和至少两家商业银行所构成。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 只考虑活期存款,不保留超额准备金,没有现金漏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