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利用成就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l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②40~50年代,麦克利兰(D.C.McClelland )和阿特金森(J.w.Atkinson )等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③麦克里兰的研究发现,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仟,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 而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下作中勇于作出决策。

④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即:动机强度(T )=f(需要X 期望X 诱因)。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Ts ); 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Tf )。

(2)成就动机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子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但也不能片面地只讲个人的成就和个人的自我提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把追求个人成就和追求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并使个人成就服从于整个社会进步的需要。

2. 桑代克和斯金纳是怎样解释学习现象的? 他们的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案】(1)对学习现象的解释

①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的过程。桑代

克认为,学习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原本联结或者永久保存,或者消除,或者改变而利导。

②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辨别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 操作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认为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消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2)桑代克和斯金纳理论的异同

桑代克和斯金纳理对学习现象的解释既有一定的相同点,但又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①相同之处

桑代克的试误说和斯金纳的强化说都是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②不同之处

a. 提出理论的实验基础不同

桑代克的试误说是用猫走迷笼的实验发现的,而斯金纳的强化说则是在桑代克迷笼的基础上改进的斯金纳箱,以白鼠为研究对象发现的。

b. 对学习的解释不同

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的过程。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过程,强化在其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c. 学习遵循的定律

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斯金纳的理论主要强调正强化、惩罚等的作用。

3.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4. 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设置合理的课堂目标结构?

【答案】(1)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内容

成就目标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 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由于人们持有的能力内隐观念不同,因而导致他们的成就目标也就存在差异。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他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目标结构的设置

多伊奇(M.Deutsch , 1949)在勒温(Lewin , 1942)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结构理论。多伊奇认为,由于团体中对个人达到目标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不同。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对抗、相互促进和互相独立二种形式,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二种现实的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所持的内隐能力观念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设置。

①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以掌握目标为学习目标,倾向于选择能提供最多的学习机会的任务,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具有坚持性。可以设置个体化课堂结果来激发他们的动机系统,个体化结构强调自我发展和自身进步。

②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以表现目标为学习目标,倾向于采取防御(保护)性策略,选择能证明其有能力、避免显得无能的任务,即经常选择能保证成功的非常容易的或很难成功的非常难的任务,坚持性较差。可以设置竟争型的课堂结构来激发以表现目标位中心的动机系统。竞争激发了学生用社会标准进行比较。

5. 什么是知识的识记? 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1)知识的识记

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信息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识记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它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新的信息必须与个体己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并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之中,才能获得和巩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当需要识记的事物与人们的需要、兴趣、情绪密切联系时,只要经历一次,人们就能终生不忘。

(2)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

①视觉编码:它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斯伯林(G.Sperling )的用部分报告法的如、、图像记忆实验证实了视觉器官的这种编码的能力。认为人的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感觉贮存阶段,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的容量相当大,但是保持的时问相当短。

②语音听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是以语音听觉编码的方式存在的。康拉德(R.Conrad , 1964, 1971)在记忆广度实验(主试将一系列英文字母呈现一次后被试立刻进行回忆)中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是我国学者莫雷用汉字为材料,发现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这说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有关。

③语义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