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922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远日点

【答案】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旱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则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2. 承压水

【答案】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理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是其基本特点,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3. 生物多样性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②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

③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 湿度

【答案】湿度是指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石、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

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主要有: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5. 土壤年龄

【答案】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①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②相对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程度,即土壤剖面发生层次明显,层次厚度较大的土壤发育程度高相对年龄长,层次发育不明显厚度较薄的土

壤发育程度低,相对年龄短。土壤年龄是重要的一种成土因素,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土壤的形成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 断裂构造

【答案】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又称断裂。当岩石受地应力作用,且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而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具体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它可以作为石油天然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沿断裂通道运移比在岩石孔隙中运移更加容易。

7. 太阳系

【答案】太阳系是指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太阳系包括8个大行星、67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8. 西风漂流

【答案】西风漂流是指位十南北纬40°~60°之间西风带的海域内,因受强大的西风推动,海水自西向东连续不断的流动而形成的洋流。广义的西风漂流是指在盛行西风的吹送下,海水自西向东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洋流,①在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分别称

,由于这两股暖流的海水是从大洋西部的低纬度流来的,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故属暖流性质;②在南半球,各大洋的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了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其性质为寒流。

9. 地缝合线

【答案】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10.地壳与地幔

【答案】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 ,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其体积占地球的33%,质量占68%,平均密度3.8~5.6g/cm,地幔分上下两层。

3

二、简答题

11.地貌学中的劣地,现在开发为彩色丘陵、五彩湾等旅游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劣地是干旱区发育的一种地貌。在半干旱气候带,在岩性松软的地区,沟网密布,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通常称之为劣地。劣地是土地的自然属性,是指这块土地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自然属性的好坏能影响经济属性的好坏但二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绝对劣势的资源,我们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变资源劣势为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充分开发,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案】(1)自然地理学

以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

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研究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13.什么是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如何反映区域自然特征?

【答案】(1)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貌动力亦称营力,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

①内动力

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②外动力

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2)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对区域自然特征的反映

①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则以冰川冰缘作用独占优势。

②重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