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吕克•贝松是当代影坛中最具争议性的导演之一,同时也是当代好莱坞语境下法国民族电影探索者的典型代表。他将欧洲电影一贯深沉与凝重的主题巧妙地融合进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主流电影叙事风格中,同时也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极具个人特色的电影创作之路。其屡创佳绩的商业电影不但为其艺术生涯铺平了道路,更为其赢得了“法国斯皮尔伯格”的美誉。通过对吕克•贝松导演作品的全面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其作品所呈现出的深刻主题,以及导演个人的艺术思想。
本次研究,笔者选取了吕克•贝松从1983年至2011年中的导演作品,并对其较有影响力的诸如《碧海蓝天》、《天使A》、《这个杀手不太冷》等影片进行了细致的观摩和文本的解读。同时,笔者试图以“空间”作为一个新的视角,从其电影中典型的空间意象入手,并借助符号学及叙事学等理论的应用,充分挖掘其影像中的空间意象在叙事层面及电影表意上的功能。并通过福柯异质空间理论的应用,试析其电影背后的文化价值及社会意义。此次研究,首先从整体上对于吕克•贝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有了较为详细的把握,进而再通过对片中典型空间意象的归纳和总结,来分析其作为意象所蕴藏的内涵。因此笔者将此次研究的思路做如下总结:
第一部分,首先对空间理论以及电影空间的概念做一简要的概括,进而总结其中共通的特性,得出电影空间研究的新思路。然后,对吕克•贝松电影创作进行梳理,并归纳总结出其电影作品的三大主题,即导演对边缘人群的关注、对爱与爱情的礼赞及对拯救意识的思考。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导演自身的艺术喜好及其影像特征总结出导演的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首先结合电影的三大主题思想,对其影片中的典型空间意象做一归纳,并总结出了封闭的社会空间、开放的自然空间及象征性的艺术空间三类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类型,并就其典型性与主题的关联性做出了细致的阐释。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影像文本,从技术层面试析导演是如何使用视听语言对这些空间意象进行呈现的。接着,从电影叙事的角度考量这些典型的空间意象,并详细阐述它们在主导叙事结构、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帮助人物刻画上的作用。
第三部分,引入社会批评领域的异质空间理论,首先得出导演电影作品中典型空间意象具有异质属性。进而结合福柯对于异质空间属性的描述,分析导演电影作品中典型的空间意象背后所蕴藏的社会权力关系,并证明其具有异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将其作品中的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及文化空间视为他者空间进行分析,强调出异质空间属性里他者空间对主体空间的影响作用,将导演电影作品的主题扩展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人的精神诉求的关怀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