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答案】神经元亦称“神经细胞”
胞,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神经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神经元形态很多:按突起的数日常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 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
运动神经元。神经元之间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这种传递包括电传导和化学传导。
2. 动机
【答案】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指引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有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动机由内驱力和秀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3.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关于某种行为可引起某种具体结果的信念; 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自我效能感具有一些功能;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的情绪。
4.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也就是不再引起它的注意。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的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5. 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具体运算阶段指皮亚杰心理认知发展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儿童在该阶段里,智力发展上最大的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皮亚杰设计了不同的守恒任务,如数量守恒、液体守恒、体积守恒和物质守恒等,每一种守恒任务都包含着同样的三个步骤,以数量守恒为例来看这三个步骤:①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的扣子,它们的排列方式也完全一样; ②改变第二排扣子的排列方式,使其中每个扣子间的空间距离变大,但所含的扣子数量未变; ③问儿童,现在这两排扣子是否具有相同的数量?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6. 心理
【答案】心理是个体一切精神活动的总称。与物质相对,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以及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具有不同程度觉知的各种心理现象。人类心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一般包括个体心理、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个体的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客观事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物作用十人(主要是人脑)
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认识、情感或意志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的。
7. 知觉恒常性
【答案】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的一种知觉特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①大小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 ②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 ③明度恒常性,或称亮度恒常性,指尽管照明的亮度改变,但人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 ④颜色恒常性。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人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除视知觉外,知觉恒常性还表现在其他知觉领域中。知觉的恒常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作出反映。
8. 基本情绪
【答案】基本情绪(basicemotion )或初级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并且具有特定的生理模式和相应的表情。在任何地方,悲伤都与丧失的知觉相关,恐惧都与受到惊吓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知觉相关,生气都与侮辱或不公平的知觉相关。与基本情绪相对的是复合情绪或次级情绪,它包括情绪的各种变化及混合情绪,随着个体认知的成熟而逐渐发展,并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变化。克雷奇把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看作四种基本情绪; 谢弗等学者认为情绪有六种基本类别,它们分别是爱、喜悦、惊奇、愤怒、悲伤和恐惧。孟昭兰认为人类婴儿有六种基本
情绪: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悲伤)和愤怒。
9.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与亲人分开后,婴儿非常不安、悲伤,竭力想回到亲人身边,有大哭、四肢乱动等动作。
(2)失望阶段。婴儿感到无法招回亲人,反抗行为减少,表情迟钝,动作减少。
(3)超脱阶段。此时婴儿会接受别人的照料,能比较正常地活动,但当母亲或其他亲人来看他时又会表现出不安、哭闹。
10.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specificity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主要分两种情况:
(1)背景依赖:提取时,外在背景和编码的情境相同较易提取。
(2)状态倚赖:编码和提取时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差异愈小,提取效果愈好,此时记忆将有部分依赖学习时的内在状态,称为状态依赖学习。
二、简答题
1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谁提出的? 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在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答案】(1)提出者: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
(2)主要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即自我能力感。自我效能感理论已经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①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他承认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他同时认为,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之后产生的期待。
②班杜拉将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另一种是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显然,自我效能感产生于某一活动之前,是对自己能否有效地做出某一行为进行的主观推测。
(3)根据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来看,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