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
【答案】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依据信息加工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与输出。其中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是信息加工观点的代表。
①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A ),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B )。
②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C ),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D )。
③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 )。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显的反应作用十环境。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2. 什么是迁移? 它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1)迁移
迁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迁移不仅发生于同一类型的学习或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
(2)迁移的作用
迁移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①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能够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建立,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②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在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
计时,在教材的选择与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有助于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3. 知识遗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如何防止遗忘?
【答案】(1)知识遗忘的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②经验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前面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抑制在系列学习、配对联想学习和自由回忆的记忆实验中,都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
③提取失败说:认为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存储是永久的。遗忘的发生,仅仅是由于一时难以提取欲求信息所致。如果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由于遗忘起源于线索的缺失或错误,因此如果能提供提取线索,就能提高回忆成绩。
④知识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他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井减轻了记忆负担。在有意义学习中,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教学中必须努力避免这种消极遗忘。
⑤动机压抑说: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S.Freud )提出。认为遗忘是因为人们不想记,而将一此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2)防止遗忘
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最基本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
①复习时机要得当:由于遗忘的发展开始很快,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为此,在教学上必须遵守“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循环复习”的原则。
②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③复习次数要适宜: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复习的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 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总之,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4.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意义。
【答案】(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出发,通过有关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而确立的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都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所要传递的有关心理健康的经验组成的统一体。学术界又常称为“心理辅导机构”、“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治疗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施教的教师,一般称为“辅导员”、“咨询员”与“心理医生”; 受教的学生则可称为“求助者”、“来访者”、“垂询员”或“心理疾患者”。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由于当前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心理负荷增加,人类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
②当前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迫切。根据国内各地进行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能忽视,否则将对年轻一代造成极坏影响。
③心理健康不良的原因,绝大多数心理异常属于继发性的或心源性的(心因型的)。继发性的心理健康不良是由种种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造成的。在继发性的心因型的不良类型中,根据其发生根源,可分为师源性的与学源性的两种类型。师源型,指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当,从而造成师生沟通方面的隔阂和障碍; 学源性类型,指的是心理适应不良的根源,来自学生自身。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表现出怯懦或粗暴,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总之,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 简述操作整合阶段和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答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其动作特点有:
①动作品质: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②分解动作联成整体,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③动作控制: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④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概括的、暂时的神经联系。其动作特点有:
①动作品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③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一式。
④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