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618马克思主义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个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则是规章与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结构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以政治活动为职业的只是少数政治家,而与政治活动有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却是社会的全体成员。这就是政治的社会阶级(阶层)性和政治的社会普遍性原理。

4. 物质

【答案】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

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5. 联系和发展

【答案】(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引起世界的运动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新联系,因而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

6.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二、论述题

7. 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答案】(1)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①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

②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8. 试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案】(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揭示了生产力在整个社会结构及其变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

①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进步与否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标准,是因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多种目标,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的主体能力的不断发展,生活方式的更加合理等。这多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中,但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力能以它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超过其他社会的发展速度,实际上体现了该社会的社会结构更为合理,社会关系更为先进,主体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原因如下: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是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仅适应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而且它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体现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

9.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用此原理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答案】(1)辩证否定原理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理解上的。辩证的否定是指这样一种否定,它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似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即便各有继承。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