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文艺学816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罗曼.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两个结构层次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语音层; 意义层
【解析】罗曼·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一一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一一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语音层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意义构成的质料基础。意义层是文学作品结构整体的核心层次,语句意义和整个意义单元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一个单独的质料层,它为整个作品奠定结构框架,其他层次都要受到该层次的决定性制约。
2. 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可把本文分为三个层面,即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
【解析】本文层次是在西方本文层次论启发之下,立足于中国古典本文层次论建立的结构之学。它从文学作品的本文共性入手,由表及里地把本文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即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二、1
3.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三、论述题
4. 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答案】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是它的最一般的社会属性。
客观存在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时一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②坚持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①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部分和主导方面,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惟其如此,整个文学事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才能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起到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作用。
②对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去认识。一般主张从美学的和历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层次性。在社会主义时期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中,社会主义的文学活动居于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绝不应是单调划一的,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作为社会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它所反映的客体对象有其历史的规定性,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受社会关系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
【答案】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即文学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1)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现象的表现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①某种艺术生产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范本。
②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2)不平衡现象反映了物质是决定艺术生产的要素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的状况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和经济的发展关系之中。
从局部的情况看,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存在,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会发现文学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摇摆,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中“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3)不平衡现象说明了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对艺术生产也具有深刻影响
最终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准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因素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在最终意义上应该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但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而考察文学的具体变化更要从这一方
面来认识。
总之,艺术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但是其也有自身的独立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的繁荣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成比例的,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6.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1)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①性质不同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文学消费”属于社会精神产品消费,它是现代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性消费。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给人带来精神享受; 另一方面,为获得这种享受,消费者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文学接受则不然,当人们说文学接受时,可以不考虑他的文学书籍是买来的、借来的或别人赠送的,而仅仅关注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种精神活动本身。
②内涵不同
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 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文学消费固然主要指文学阅读,但也不尽然。有的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而文学接受则不包括占有式的外在享用活动,文学接受活动只是对进入了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的读者而言的。
③主客观条件不同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着小同的主客观条件。欲使文学消费得以顺利进行,除了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还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等客观条件。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美学理想、艺术经验、期待视野等等。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联系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同属于现代文艺理论术语,都有文学阅读这个共同所指,它们的基本意思是相通的,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7.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有人说,在理性的引导下,宗教会退出历史舞台而由文学所取代。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答案】宗教与文学同属意识形态范畴,无论古今中外,二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在理性的引导下,宗教会退出历史舞台而由文学所取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1)宗教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