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系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案】(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②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③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己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己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2. 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有哪些内容、特点和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的含义

社会规范是某一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这一功能是通过个体的社会规范学习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学习,因而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也更为复杂。个体通过社会规范学习建构品德结构,获得人际交往经验,实现个体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学习对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冯忠良认为,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2)社会规范的内容

社会规范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它不同于人们口常生活中所说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所有方面的要求。由于社会规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它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按规范内容来分,可分为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规范、工作规范与学习规范等等。

思想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认识的要求。政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政治要求和准则。法律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法律行为要求。道德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伦理行为

的要求。生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日常生活的要求。工作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工作行为的要求。学习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学习行为的要求。

②按规范的适用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群体规范和小群体规范。

大群体规范指在世界、民族、国家等大型社会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国际法、民族风俗、国家法律、社会生活实践规范等等。小群体规范指在小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学校的校纪、校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纪律,家庭内的生活规范等。

③按规范的推行方式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和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

强制性推行的规范是靠一定的社会组织强制社会成员执行的,如法律规范,司法机关对违反法律者实施强制性制裁; 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则不通过强制手段强迫社会成员执行,而是通过社会舆论等方式监督社会成员执行,如道德规范等。

④按规范的明确性来分,可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

成文的规范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形式,如法律条文、政策条文、工作细则等; 小成文的规范则没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形式,如风俗习惯、时尚风气等等。

(3)社会规范的特点

①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是用以衡量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判断的依据。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个体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人的社会行为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制约和规定。社会规范正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

②社会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提出的,是依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观确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组织要进行有效运转,就需要一定的规范来统一组织内成员的个体行为。当个体的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便会得到社会肯定及赞许; 当个体的社会行为背离社会规范时就会受到社会否定及指责。社会规范的这种制约作用正是维持一个社会组织稳定、发展的前提。

③社会规范随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组织的变更而变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任何社会组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它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当社会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与更替时,组织内的各种规范也必须随之变化,及时反映本组织的利益与目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规范具有阶级性,是一个阶级或等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4)社会规范的作用

社会规范不仅对于社会的存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个体的存在、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①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及个体的社会适应。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存在,它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方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们在社会规范引导下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按社会规范要求来统一意志行动。社会规范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见,即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个体要在群体中生活,必须掌握这种价值标准,并自觉地用以约束自身的社会行为,调节人际交往活动,才能为群体所接纳。这种适应社会系统

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因此,社会规范在个体心理学意义上,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

②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及社会秩序维持。

社会,是由具有共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并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人类群体。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而人类个体首先是一个生物实体。为维持个体的生物存在,必须首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满足生命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人类个体除了有各种物质需要外,还必须有多种精神需求。因而,社会是一个需要趋动体,社会的发展是社会需要趋动的结果。有需要和欲望就应当有节律,才能避免纷争,保证个体与群体间的和睦相处,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有了社会规范,便有了满足个体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标准,从而使每一个体正常与他人相处,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一个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社会规范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越完善、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规范的健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3. 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

【答案】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依据信息加工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与输出。其中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是信息加工观点的代表。

①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A ),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B )。

②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C ),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D )。

③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 )。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显的反应作用十环境。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4. 自我实现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有何启发作用?

【答案】①自我实现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如家境清贫使得温饱得小到满足; 父母离异使得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小到满足; 教师过于严厉和苛刻,动辄训斥和批评学生,使得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因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