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42岁,发热乏力,体温38℃,面色苍白,心尖区粗糙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脾可触及肋下2.0cm,白细胞3500/L,肝功16U。本病最常见的病源微生物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草绿色葡萄球菌。 C.肠球菌。 D.肺炎球菌。 E.流感杆菌。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 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以上都不是。
患者,女,28岁,咽中如有物阻,吞咽不下,咯吐不出,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腻,脉弦滑,宜首选() 半夏配贝母。 半夏配瓜蒌。 半夏配厚朴。 半夏配麻黄。 半夏配香薷。
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预测毒性大小。 推测毒作用机制。 预测新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 以上都是。
患者,男性,45岁,3年前出现复视,上睑下垂,下午比早上明显。1年来出现抬头困难,肢体乏力,近日遭精神创伤,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无力,声音嘶哑。首先考虑的诊断为() A.肌无力综合征。 多发性脑梗死。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肌炎。 重症肌无力危象。
男性,30岁,婚后3年未育,劳累时感下腹坠胀。检查阴囊可触及蚯蚓状团块,平卧可消失。治疗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