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理工大学工业工程802管理学[专业学位]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励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主要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等等。

(2)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及情感伤害和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

(3)归属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在感情和归宿方面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情感等方面予以肯定。

(5)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在工作卜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五种需要之间存在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动。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主要从外部使人满足,高级需要主要从内部使人满足。

2. 标杆管理

【答案】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是指通过学习他人而寻求生产改进和提高的管理方法。20世纪70年代最先由美国施乐公司开始实施,80年代后期在美国企业中广泛推行。标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选定一个值得学习的企业,立下一个发展的目标,通过建立学习网络观摩学习,将该企业的长处纳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使组织获得全面革新,最终达到领先的目的。标杆学习的内容涵盖流程、产品、服务以及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功能发展和协调。

标杆学习在空间范围上可分为内部的标杆学习、外部的标杆学习、功能(通用)的标杆学习三种。①内部的标杆学习是与组织内表现最好的企业相比较,进行学习改进; ②外部的标杆学习是对相同产业中最好的企业(往往是直接的竞争对手)的比较与学习; ③功能的标杆学习是对拥有最先进的产品、服务、流程的企业(可以是产业内的,也可以是产业外的)的比较与学习。

3. 闭环MRP

【答案】闭环MRP 是指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其除了物料需求计划(MRP )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 ,把能力需求计划和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MRP 系统的正常运

行,需要有一个现实可行的主生产计划。它除了要反映市场需求和合同订单外,还必须满足企业生产能力的约束条件。基本MRP 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把能力需求计划和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即闭环MRP 。

4. 管理审计

【答案】管理审计是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鉴定的一种方法,它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范围还要广泛。管理审计虽然也可以组织内部的有关部门进行,但为了保证某些敏感领域得到客观的评价,企业通常聘请外部的专家来进行。管理审计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面将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

管理审计通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指导企业在未来改进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程序和结果提供了依据。但管理审计也存在不足,主要是过多地评价组织过去的努力和结果,而不注重预测和指导未来的工作,这一点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5. 参谋职权

【答案】参谋职权是一种有限度的、不完整的职权。从性质上说,参谋职权是一种顾问性的或服务性的职权,拥有参谋职权的管理者可以向直线管理者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但其本身并不包括指挥权和决策权。参谋职权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性的职权。一个组织机构在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直线职权己不足以应付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时,就需要设置参谋职权。

(1)参谋的形式有个人参谋和专业参谋两种。个人参谋是直线人员的参谋和助手,为直线人员提供咨询,协助直线人员执行职责,最典型的例子是管理者的个人助理; 专业参谋常常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或部门,它往往聚合了一些专家,为各级直线主管提供专业性建议与服务。

(2)参谋和直线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作为一个主管人员,他既可以是直线人员,也可以是参谋人员,这取决于他所起的作用及行使的职权。当他处在自己所领导的部门中,他行使直线职权,是直线人员; 而当他同上级打交道或同其他部门发生联系时,他又成为参谋人员。例如医院院长在医院内是直线人员,但在卫生局进行计划或决策而征询他的意见时,他便成为参谋人员了。

二、简答题

6. 有效沟通、注重团队建设、加强时间管理是否会有助于改进领导效果? 为什么?

【答案】有效沟通、团队建设和加强时间管理都有助于改进领导效果。

(1)有效沟通。有效沟通需要克服由个人因素、人际因素(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相似程度)、结构因素(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和空间约束)和技术因素(语言、非语言暗不、媒介的有效性和信息过量)造成的障碍,可以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十沟通的环境,有利十组织内信息的自由流通,使得信息的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同时有效的沟通环境,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成员间信息的交流,集思广益使得决策更加有效。因此,有效沟通对于改进领导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2)团队建设。有效的领导者注重团队建设,激励团队跟随自己共渡难关,帮助团队指明前进的目标,向成员解释通过克服惰性可以实施变革,鼓舞员工自信,帮助员工了解潜力所在。越

来越多的领导者扮演着高效团队的教练和后盾角色,他们为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但并不控制团队,给予团队一定的自由。团队建设改变了传统的领导方式,增强了双向沟通,改进了领导效果。

(3)加强时间管理。讲求处理事情的优先顺序观念,即依据事件的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设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管理者要分清重要的和紧急的事情,把时间主要集中于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上,从而领导者可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事务上,这在改进领导效果方面成果卓著。

7. 试述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l )道德发展所能达到的阶段

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①第一层次,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影响。第一阶段,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力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 第_阶段,只在符合本人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②第二层次,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第三阶段,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第四阶段,通过履行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③第三层次,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第五阶段,尊重他人的权利,在自身价值观和权利的选择上,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 第六阶段,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是违背法律的。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 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四阶段。

(2)个人特征

①每个人在进入组织时,都带着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是个人早年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那里继承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基本信念。组织的不同管理者常常有着非常不同的个人准则。除价值准则外,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这两个个性变量也影响着个人行为。

②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