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综合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反馈控制

【答案】(1)反馈控制的概念

反馈控制又称事后控制、成果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己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这类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生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2)反馈控制的优缺点

①优点:A. 反馈控制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计划的效果究竟如何的真实信息; B. 反馈控制可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

②缺点:A. 只能事后发挥作用,任何供以反馈分析的结果都是既定的、不能改变的结果,惟一的作用是为以后类似的工作提供警戒与参考; B. 偏差发生与被发现并得到纠正之间有较长一段时滞,这必然对偏差纠正的效果发生很大影响。

2. 速动比率

【答案】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3. 组织文化

【答案】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主要特征包括超个体的独立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和发展性。

4. Y 理论

【答案】Y 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性观点。该理论认为:①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 ②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 ③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来自我激励和自我指导; ④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5. 战略性变革

【答案】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如果组织决定进行业务收缩,就必须考虑如何剥离非关联业务; 如果组织决定进行战略扩张,就必须考虑购并的对象和方式,以及组织文化重构等问题。

6. 学习型组织

【答案】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指由于所有组织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与工作有关问题的学习、识别与解决中,从而形成了具有持续适应和变革能力的一种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员工们不断获取和共享新知识,并有意愿将其知识用于制定决策或做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型组织能认识和适应环境,进而能动地作用于环境。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二、简答题

7. 何谓经济订购批量? 如何确定经济订购批量? 经济订购批量的确定有何意义?

【答案】(1)经济订购批量是使得企业所有费用(训一购成本与保管费用之和)达到最小化的批量。

(2)经济订购批量模型(Economic Order Quantity , 简称EOQ )中,需要考虑两种成本,一是订购成本,即每次订货所需的费用(包括通讯往来、文件处理、差旅、行政管理费用等); 二是保管费用,即储存原材料或零部件所需的费用(包括库存、利息、保险、折旧损坏、变质损失等费用)。

当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总需求量或订货量为一定时,如果每次订购的量越大,所需订货的次数就越少; 如果每次订购的量越少,所需订购的次数就越多。对第一种情况而言,订货成本较低,但保管费用较高; 对第二种情况而言,订购成本较高,但保管费用较低。通过经济订购批量模型,可以计算出订购量为多大时,总成本(订购成本和保管成本之和)为最小。图为经济订购批量示意图。

成本与库存物品性价之比为C ,则最优订购批量为:

假定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总需求量为D ,每次订购所需的费用为O ,库存物品单价为P ,保管

(3)经济定购批量确定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库存的控制,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降低

各种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耗费,提高经济效益。

8. 管理者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防止信息畸变或信息失真,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管理者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防止信息畸变或信息失真,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包括:

(1)传播主体的干扰。在组织中,传播主体可能为了私利,故意歪曲、扣压信息,报喜不报忧; 或者受自身理解与表达能力、心理状态的影响,无法正确把握信息的内涵,无意中造成信息的失真; 或者由于工作能力低下、人浮于事、办事拖沓,一力一面不能及时处理信息,造成严重积压; 另一力面又不善于识别、判断信息的价值,可能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投入传播,而把有价值的信息丢在一边。

(2)传播渠道的干扰。组织的信息传播渠道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对于内部的正式传播渠道,如果机构庞杂、层次繁多,上层管理者的信息往下传播时,每经过一个层次,信息就要受到该层次管理者的一次综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传播出去,这样不仅导致传播速度慢,而且每一次综合和理解都不可能保证信息完全不变。组织的信息传播系统不健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办事推曦等,也会影响传播速度,造成信息传播中断。

(3)客观传播障碍的存在。客观障碍主要有自然语言的障碍、学科专业知识的障碍、传播技术迅速更新造成的障碍等。自然语言的障碍包括外国语言、方言的障碍:学科专业知识的障碍是指对学科专业的不熟悉可能会妨碍有关主体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因为有些信息在表述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某些学科专业知识; 现代传播技术更新很快,来不及学习与掌握也会构成障碍。

9. 简述计划的灵活性。

【答案】计划是指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计划的灵活性是指当出现意外情况时计划具有的改变方向的能力。

(1)计划灵活性的利弊

①计划的灵活性越大,则由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就越少;

②计划的灵活性会给组织带来额外的费用。

在给计划增添灵活性时,必须权衡使计划具有灵活性所需的费用与将来在承诺任务中所包含的风险。

(2)计划的灵活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具备下述能力:

①在不花过多的钱和避免出现矛盾的情况下,能改变原定的计划,使计划有回旋的余地; ②不管环境发生干}一么变化,甚至原定计划失误,还能使计划沿着既定的日标前进。

(3)灵活性原则的应用在下列情况下会受到限制:

①情况紧急需要当机立断而无法考虑计划工作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