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806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实力
【答案】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存在的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另外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2. 人本主义地理学
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主要观点有:①在历史地理学领域,认为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②在文化地理学领域,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 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答案】
3. 人地关系或然论
【答案】人地关系或然论是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一种人地关系论,也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该观点不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4. 生计农业
【答案】生计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即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主
要为了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剩余量小大,用于交换其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如农具和衣服等。
5. 领土
【答案】领土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土,不问其大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在国际法上不构成国家。但国家的领土并不要求绝对确定,部分边界未划定,或存在
边界争端,均不妨碍其为国家。领土包括陆地和水域及其底土和上空。国家领土分为领陆、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和领空3个部分,上及高空,下及底土。领水附随于领陆。领空和底土又附随于领陆和领水。因此领陆是最重要的部分,是领土的主要成分,领陆如发生变动,附随于领陆的领水、领空和底土亦随同变动。
6. 断裂点理论
【答案】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对赖利的“零售引力,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规律,
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7. 等级规模法则
【答案】等级规模法则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K 值)来表示,形成城市规模等级法则。
8. 语言
【答案】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9. 城市首位律
【答案】城市首位律是用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某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首位律己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10.环境感知论
【答案】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
二、简答题
11.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答案】(1)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的含义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结构。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2)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①同心圆模型
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的。该模型分5个同心圆带。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剧院、旅馆等。特点是多为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
第二带是过渡带,以商业和住宅相混合为特点。居民多为低收入阶层,还出现贫民窟,街道与房屋破旧。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它是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比第二带好。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也就是白领阶级住宅区。住房条件较好,多是单户住宅。
第五带是通勤带,是一个高收入阶层的居住区域,也是城乡交错地区。高收入阶层的居民住花园单户住宅,驾车上班,在城区工作。
②扇形模型
扇形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对36个美国城市住房租金进行研究后,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城市中住房租金既不是按方块街区分布的,也不是按同心圆状分布的,而是呈扇形或楔形。形成扇形的原因:
①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连成一个扇形。
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
如滨水地区较远处的空阔地区。离市区及中心地区远就需要有快速的交通线与其联系。高租金地区形成后,便吸引中等租金住宅区在其附近发展,以便能分享高租金住宅区已形成的美好环境、便捷交通与社会声望。
霍伊特的扇形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型中加入交通因素的作用而提出的,特别是近些年来私人汽车与道路的发展,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影响被减弱,因而出现扇形地域结构。
③多核模型的形成机制
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的。他们发现美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大范围,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与老的核心相比,新的核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出现多核心城市。多核心城市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所以在空间上呈现出这种特殊的空间地域结构。
多核模型由于考虑城市新的发展,注意的因素较多,与前两个模型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