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16 2018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31 2018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44 2018年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57

一、名词解释

1. 鱼鳞图册

【答案】鱼鱗图册是古代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鱗簿”。鱼鳞图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 变文

【答案】变文是指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唐代佛教宣讲经文,以普通人为对象即俗讲。主要以讲唱佛经故事为主,其文字脚本便被称为“变文”。“变文”简称“变”,即变异; “文”则是把正式的经义,演变为文的意思。由于这种形式生动活泼,故很快从最初只讲唱佛经故事,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记等,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其对当时的传奇小说、后来的宋人话本以及民间的弹词说唱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新石器时代

【答案】新石器时代是指考古学分期中会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4000年。其早期距今约10000年左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诸文化为代表。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己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4. 终始五德说

【答案】终始五德说是一种宣扬君权神授的天命循环的历史观念。终始五德说为战国时期的邹衍所创立,盛行于秦汉时期。邹衍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克的自然哲学解释王朝更替的历史原因,故名五德。他认为帝王受命统治天下,均有一定的年限,到期则以五德的顺序转移政权,成为终始。天命以符瑞为标志,受命帝王必须以所凭之德改正朔、易服色。后刘向、刘散父子又确立了木火土金水五德相生的历史循环顺序。其后相生说成为俄纬神学历史观之核心,主宰了后汉的思想意识领域。五行与朝代相对应,秦始皇采纳了终始五德体系,阴阳家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

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并且按照水德的相关理论设计王朝的政治制度。数用六,颜色尚黑,水德尚刑法,以酷法为治。

5. 禅宗

【答案】禅宗又称宗门,是指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以其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相传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南宗宣传顿悟,北宗宣传渐悟。南宗最为盛行,几乎取代其他各宗派,垄断了佛坛。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禅宗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6. 傣禄制度

【答案】俸禄制度是指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体的制度。至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一般不再分封土地作为各级官吏的报酬,而是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傣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根据官位的高低来衡量棒禄的多少,于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的新格局就此形成。傣禄制度的实行,便于国君用利害关系控制各种官吏。

7. 关陇集团

【答案】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一带的门阀军事集团。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边地区建立了六个军镇。西魏宇文泰把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相统一,组成了以八柱国及十二大将军为核心,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关陇集团以武川镇军士为基础,定居关中,胡汉杂揉,互相通婚,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鼎盛时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8. 《世说新语》

【答案】《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逸事的杂史。作者是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为了和刘向的区别开来,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书中的某些篇章也透露出编者的倾向。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 而对魏晋的清淡家则有褒有贬。基本上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该书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有梁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参证,这些材料多已亡逸。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从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

本书比较好的笺释。

9. 神策军

【答案】神策军是指唐朝后期的北衙禁军。神策军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唐玄宗时哥舒翰击败吐蕃,在天宝十三载0754年)置神策军于挑州(治今甘肃临潭)磨环川,以成如谬为军使,统兵戍边,防遏吐蕃。“神策”为地名,系军事据点。其后神策军进入京师并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10.准噶尔部叛乱

【答案】准噶尔部叛乱是清代准格尔部贵族的叛乱。准噶尔部地处伊犁一带,是蒙古之一部。康熙年间,其领主噶尔丹势力日益强大,并在沙俄支持下,自称可汗,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率众归附,噶尔丹又进兵漠南蒙古,打到离北京700里的乌兰布通。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噶尔丹大败饮药自尽。雍正、乾隆年间,清政府又多次与准噶尔部交兵,直到1759年,清廷才最终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彻底消灭,实现了西北边疆局势的稳定。

二、简答题

11.简述两汉政府与匈奴之关系。

【答案】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汉初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阶段和“昭君出塞”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1)西汉前期(刘邦到武帝即位前期)60多年,汉匈之间的关系以和亲为主。

和亲是统治阶级之间的婚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汉高帝七年(前200匈奴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 刘邦亲率军30余万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遇伏被困,不得己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交易。和亲没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匈奴一面和亲,与西汉进行贸易,另一方面又派兵经常骚扰,抢掠财物。但是,和亲避免了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有利于西汉王朝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

(2)西汉中期(武帝初年到宣帝后期)约80余年,西汉发动了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和亲中断,处于战争状态。

①武帝即位以后,由于西汉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强大,对匈奴作战时机成熟。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派卫青率军出击,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并设立朔方、五原两郡。收复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从河套地区南下对西汉首都长安的威胁。

②第二次战役是收复河西地区,称为河西战役。元狩二年(前121),汉将霍去病率军出陇西西击匈奴,汉军西进1000余里,攻克焉支(今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祁连二山,杀掠匈奴4万余人,使匈奴遭到重大打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众4万余人归降汉朝。西汉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 从此自河西走廊至罗布泊一带无匈奴,匈奴与西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