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法国启蒙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的新式学校,这类学校被称为( )。

A. 泛爱学校

B. 文科学校

C. 实科学校

D. 国民学校

【答案】A

【解析】18世纪后期德国的“泛爱学校”,是在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下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学校中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入学的贵族子女也一律改着简单活泼的儿童服装,还儿童以本来面目。教学中注重直观,学生常在游戏、表演、诵读、交谈、心算等活动中学习。学习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有重要地位,还有外语、体育、音乐、舞蹈和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等。文科学校是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 实科学校则是19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学校是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初等学校类型之一。因此,答案选A 。

2. 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下列表述能体现桑代克“效果律”正例的是( )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 “得寸进尺”

C. “入乡随俗”

D. “吃小亏占大便宜”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桑代克“效果律”基本观点的把握情况。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当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满意律); 反之,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烦恼律)。简言之,满意的结果会促使学习者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其放弃某一行为,“得寸进尺”就是因结果满意而使个体积极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的典型表征。对于题目题干的正确理解是很重要的,这道题还同样考查了对选项的理解。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3. 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

A. 生产劳动的教育

B. 生活习俗的教育

C. 体格和军事训练

D. 六艺教育

【答案】D

4. “五指活动” 是陈鹤琴对其“活教育”课程组织形式的形象表述,它体现了儿童生活的( )。

A. 差别性

B. 整体性

C. 实践性

D. 创造性

【答案】B

【解析】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丁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活教育”的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

5.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

A. 教育独立

B. 教授治校

C. 思想自由

D. 文理沟通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考查。教育独立、教授治校、思想自由、文理沟通都是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重要主张,而思想自由是其核心观点。“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另一种表述。这道题告诉我们,要多加注意题目所表达的意思。

6. 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

A. 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

B. 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

C. 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小冉受欺负

D. 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内涵与实质的理解程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它与“管理”、“自学”不同,更与“以牙还牙”等负面的“训练”有本质区别。

这道题的关键还是要找到每个选项的关键词,ACD 的关键词分别给出,是训练、管理和学会。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

7.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

A. 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B.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C. 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

D. 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泰勒课程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日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这些教育经验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三个问题,泰勒认为必须把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8. 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

A. 政治家

B. 学术人才

C. 新国民

D. 实业人才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中国近代维新派教育家及其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考查。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国民”,梁启超认为,国家施行国民教育是为了“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特色的国民要求,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原理等品质。维新派教育家的思想贡献在于首先明确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和培养具有时代人格精神的国民,这是他们区别于洋务派教育思想之处。

9. “玉小琢,小成器; 人小学,不知道”的思想出自( )。

A. 《学记》

B. 《大学》

C. 《论语》

D. 《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