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心理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影响青少年行为的主要因素。

【答案】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感受诸多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导致许多矛盾的出 现,情绪、性格、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1)生理、心理上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的影响。

初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他们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然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跟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初中生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一些特殊表现,并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

在经过初中生的过渡后,个体己基本上适应了在生理上发生的各种变化,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初中生所经历的那种情绪上的动荡、不安等也已逐渐平息,自我初步确立,进入了高中生这个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

(2)思维存在自我中心,自我意识高涨,情绪情感的发展特征。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不愿意轻易接受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这种意识容易导致他们观点行为的偏激。

高中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达到基本成熟;二是当此阶段结束时个体已满18岁,可取得公民的资格;三是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3)人际交往上的特征。

进入初中后,初中生的感情重心逐渐偏向亲密的朋友,朋友在他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到高中阶段后,对朋友的认识更加深入,而朋友、伙伴对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4)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大部分教师都基本认可,初中生则不盲目接受任何一名教师,在每个初中生心目中都会有一两位最钦佩的教师,他们会更努力地学习所喜爱教师所授的课程。高中生心理上的成熟,使得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力,因此学校教育方式、环境影响他们的发展。

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专制,或父母过于保护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式的变化。

2. 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

【答案】(1)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

知觉组织最基本的原则。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化。

(2)图形组织原则还有:

临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封闭: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3.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答案】(1)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提出能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具体包括如下7种能力:

言语:包括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的利用言语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逻辑一数学: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的能力。

空间:包括认知环境、辨认方向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等。

运动:包括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音乐:包括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社交: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以及与人交流能力。包括四大要素:①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②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③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④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解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

自知: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

(2)后来加德纳又继续补充了两种能力类型,包括:

自然能力:能认识、感知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改变。

存在: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他们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4. 简述成人晚期智力退化问题。

【答案】成人晚期一般是指60岁至死亡这一阶段。这一时期记忆和思维都在减退。智力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具体分析如下:

(1)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増长而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并不大。人的记忆在

40岁以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衰退阶段,然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直到70岁以后又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衰退阶段。但是,记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2)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的效能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趋势。在概念形成中,形成概念需要的时间和出现的错误数都随増龄而增加,即年龄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出现错误越多。老年人的思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即有的老年人思维显著衰退,有的老年人却仍能表现出较高的思维水平。

(3)—般认为,既应当承认“老年人智力有所衰退”,又必须看到“老年人智力并非全部衰退”。就一般人而言,人的智力在20岁以前是迅速发展的上升期,以后便逐渐衰退。老年性智力衰退,除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固执、注意力难以集中、持久性差以外,较为严重的是“老年痴呆”。虽然人的智力从总体上说随年老有所衰退,但是,衰退的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均衰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绩、“晶体智力”机能等。

(4)智力是综合的心理特征,由很多因素构成。通过测验,认为很多心理特征,比如语言测验量表中的常识、理解等在老年人中还可以保持较高水平。而有的智力特征是在20多岁就开始下降。因此,较多地表现为流体智力的下降,而晶体智力有的甚至在上升。因此,笼统地断言“老年者智必衰”,是缺乏科学的心理学根据的。

5. 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案】(1)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①准备时期

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近代教育发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的研宄,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儿童心理学。

②形成时期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研宄儿童心理发展。普莱尔是最杰出的奠基人。继普莱尔之后,如美国的霍尔、鲍德温、杜威、卡特尔,法国的比纳和德国的施太伦等开拓者,都为这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③分化和发展时期

二战期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由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儿童心理学研宄工作和著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飞速发展。儿童心理学理论受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心理学家,如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格赛尔、奥地利的彪勒夫妇和法国的瓦龙等。儿童心理学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演变和增新时期

二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理论观点的演变;在具体研宄工作上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