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618文学基础知识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司汤达把《红与黑》的副标题设为“______”。
【答案】1830年纪事
【解析】《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小说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小说展现了“19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作品的题目富有象征意义:红,象征革命; 黑,意味着王政复辟时期的黑暗统治。
2. 《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
【答案】聂赫留朵夫; 马洛斯娃。
【解析】《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同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3.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______作家在《______》中塑造出来的。
【答案】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解析】“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
二、名词解释
4.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5. 象征主义
【答案】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 , 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
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6. 《十日谈》
【答案】《十日谈》是薄伽丘创作的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一部文学作品。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7. 神话
【答案】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及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其中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8. 乌利波(Oulipo ,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答案】乌利波,Oulipo 为,缩写,音译“乌力波”
,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的国际写作团体。它直译“潜在文学工场”
由法国诗人、作家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至
,后延伸出“有力量的,理论上的”等意世界文坛。“潜在”最初指“一定时间后起作用的方法”
义。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乔治·佩雷克、雷蒙·格诺、雅克·鲁博等。就其本质而言,乌利波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文学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思维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实验文学的曙光。
9. 超现实主义
【答案】超现实主义是资产阶级艺术派别之一。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超现实。它源于达达主义,最先兴起于法国,之后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超现实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其主要特征,是以“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0.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并说明中国文学对该作的具体影响。
【答案】《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1)《源氏物语》的主题为“情色”。
(2)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具体影响
《源氏物语》深受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它在继承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也大量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成果。主要表现在:
①在主题思想上,《源氏物语》留下了《长恨歌》的烙印
《长恨歌》揭示了唐明皇的荒淫及其种种弊政,预示了唐朝盛极而衰之必然。《源氏物语》的开篇同样用源氏上下三代的荒淫生活和贵族统治阶层的权势之争,来预示贵族阶级统治必将走向崩溃的宿命。《长恨歌》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紫式部也在小说的开篇利用朝中高官贵族的议论,表达了这种思想。“(朝中高官贵族)侧目而视,相与论道:‘这等专宠,真正叫人吃惊! 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乱。’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
②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的其他诗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题思想
,以此来回忆过皇上在怀念桐壶更衣妩媚温柔时就吟诵“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去与更衣的盟誓,更显凄凉,引人哀思。更为突出的例子就数“须磨”一回了。本回写源氏因与胧月夜之事遭弘徽殿太后报复后,渐觉世路艰辛,不如意之事越来越多。于是,他不得不怀着离愁别绪深夜离开京都,远赴须磨。作者所引白居易的诗文,创造了一种与源氏遭遇相符的凄凉意境。途中源氏一行路过大江殿的遗址,看到那里异常荒凉的景象,就用“三千里外远行人”来描述源氏的孤单和无助。独居须磨,十五月圆之夜,源氏不免凝望月色,对月长叹“一千里外故人
,遥想清凉殿上饮酒作乐的情景,使人不禁潜然泪下。源氏流放远方,境况远不如从前,一切心”
,虽然简陋寒酸,但从简,其居所很像中国样式,四周风物,清幽如画。真是“石阶桂柱竹编墙”
还可以看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源氏依旧风度翩翩,高尚儒雅。当源氏为来探望的左大臣家的宰相
,徒增悲凉沉重的心情。薰君忧伤时便用“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饯行,一句“醉悲洒泪春杯里”
,来抒发伤感之情。浮舟离奇逝去,薰君悲伤之情无法抑制,心绪烦乱时便吟诵“人肠断是秋天”
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作品恰当地引用中国诗文词句,对突出主题和描写心理等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借用中国的史实和典故来渲染气氛
《源氏物语》中还常借用中国的史实和典故来渲染气氛,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达到提高作品品位的目的。
例如引用《吕后本记》里的戚夫人的典故来暗示藤壶皇后失去保扩的悲惨遭遇和险恶处境。唐玄宗寻访杨贵妃亡魂、牛郎织女、荆柯刺秦王、赵高指鹿为马、王昭君等典故都体现了《源氏物语》中的中国文学元素。而且,这些典故都非常巧妙地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寓意深刻,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