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1公共管理基础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事后评价
【答案】事后评价,是指公共政策执行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又称为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事后评价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察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客观上对目标群体、政策系统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综合分析该项公共政策的效果。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总结,效果评价对公共政策所做的价值判断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2. 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法是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这是一种从事物因果关系出发进行顶测的方法。在操作中,根据统计资料求得因果关系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因果关系越密切。通过相关系数就可确定回归方程,预测今后事物发展的趋势。
3. 一般环境
【答案】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
4. 戈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答案】戈金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是指政策执行研究不应忽视各种层次中执行动态面的探讨,其所提出的“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即着重于探讨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在“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型”中,戈金等人认为中央政府做出决定启动了政策执行过程,而这一决定通过其形式和内容多多少少都会约束政策执行人员的选择和行为。地方政府回应中央政府强加的诱导和约束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地方政府偏好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的能力。在这一模型中,戈金等人将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依据其独立性分为三类。独立的自变量包括联邦政府的诱导和约束、地方政府的诱导和约束,这两者都是事先存在的。半独立的中间变量是由中央政府决策与地方政府决定共同影响的,地方政府能力与地方政府输出的决定是两个重要的中间变量,影响着因变量,即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又反馈回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其
诱导和约束因素。
5. 线性规划
【答案】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
6. 理性决策
【答案】理性决策是指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其不是依靠人的直觉或凭借个人经验所做出的决定。
理性决策的步骤如下:
(1)确定问题。找出实际情况同标准的偏差,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
(3)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筛选出可行性方案,如通过系统分析法、模拟法等,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7. 优序图分析
【答案】优序图分析是指一种用矩阵图示的办法分析各因素(条件)对目标(项日成败、服务质量)的重要程度,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即把那些复杂的比较与选择方案问题,转化成两两比较,以便于分析。
二、简答题
8. 简述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限制。
【答案】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十分广泛,而且在提高政府生产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目标管理在政府部门的采用,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1)目标管理在封闭体系的组织中较易管理,但对于变动而且难以顶测的动荡环境则不易使用。因为此时目标往往难以设定。
(2)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在传统行政组织中,目标往往是高层领导制定的,一般人员很少有参与机会,在执行过程中,一般人员也少有裁量权,目标管理要打破这种状况,也是不容易的。
(3)公共部门的目标往往比较模糊,不易量化,其结果也不容易衡量。
(4)公共目标的制定过程,并非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过程,往往充满了多元目标的冲突。
(5)目标管理的实施往往以一年为周期,这种强调短期目标的管理,可能忽视了组织长期目标发展的规划。
9.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很多,试分别予以分析。
【答案】影响政策执行力与绩效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政策问题的性质
政策问题的性质涉及问题的相依性、动态性、时空性及受影响之标的的人口的特性。政策执行的成败,与欲解决问题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问题的性质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①标的人口行为的分殊性。分殊性的程度越高,则越难建构清晰明确的统一管理标准,以作为评估绩效的标准,因此执行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
②标的人口的数目多寡。政策所涉及的标的的人口数目越少,越肯定,将越可能动员支持、拥护或反对政策的执行。
③标的人口行为需要调适的程度。如果政策执行时需要大幅度地改变标的人口的行为方式,其遭遇阻力或抗拒性的可能性就较大。
(2)政策执行的资源
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需要一定的资源为支持和后盾,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政策的执行就如同纸上谈兵一样,根本无法实施与最终实现。影响政策执行的资源因素主要包括:
①人员。人员是政策执行的主力。执行人员的管理技巧及行政技巧,是执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
②信息。信息是有效执行的前提,因此,执行人员必须熟知政策的内容,尤其是有关革新或高度技术性的政策,更应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执行政策,才能顺利地推行政策。
③设备。即经费、设备、物料等的是否充足,也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执行。
④权威。负责执行政策的人员,应赋予其足够的权威,只有这样才可顺利地推动政策。然而有的时候,执行机构缺乏足够的权威,使得政策难以有效的执行。
(3)政策沟通
有效的沟通是政策执行的首要条件。在执行中,执行内容及命令传达的越清晰,就越能收到预期的执行效果。一般而言,造成执行命令传达错误或沟通小良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执行命令欠缺清晰性。执行命令如果不明确、含糊不清,往往会造成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受阻,特别是含糊的法规,往往使执行者为了探求决策者的真正意图,而曲解法规,引起意外的变化,使政策执行失败。
②执行命令欠缺一致性。执行命令即使清晰明确,但是如果命令的内容或做法发生矛盾冲突现象时,沟通也会受到阻碍。造成执行命令不一致的原因,大致与执行命令不清晰的原因差不多。不过,执行命令不一致也可能是受到利益集团的压力所致。
(4)政策执行人员的意向
一般来说,执行人员对政策目标的认同感越高,执行时的意愿及配合就越好; 反之,如果执行人员对政策目标缺乏共识,或对政策执行工作抗拒,甚至于阳奉阴违、敷衍了事,则很难期望政策执行顺利有效。欲解决执行人员不利意向对政策执行的不良影响问题,除可采取雇佣支持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