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4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励人去行动的主观原因,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个人发动和维持其行为,使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产生动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①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刺激,包括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

2.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答案】(1)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的概念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是指管理者在选择了某方案后,如果将来发生的自然状态表明其他方案的收益更大,那么他(或她)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其最终选择的是后悔值最小的方案。在决策者不知道各种自然状态中任何一种发生的概率的情况下,这种方法的决策目标是避免较大的机会损失。

(2)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的步骤

①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后悔值一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一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②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

③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3. 速动比率

【答案】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4. 管理权变观点

【答案】管理权变观点是由卢萨斯和司徒华在1977年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该理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管理只能依据各种具体的情况行事。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研究组织外部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的各种因素,弄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该理论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观点:

(1)过去的管理理论(可分为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由于没有把管理和环境妥善联系起来,其管理观念和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联系不大,都不能使管理有效地进行,而权变理论主张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

(2)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3)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简答题

5. 简述有效控制的特征。

【答案】有效的控制应具有下述特征:

(1)适时控制

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纠正偏差的最理想方法应该是在偏差未产生以前,就注意到偏差产生的可能性,从而预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 或者企业由于某种无法抗拒的原因,偏差的出现不可避免,那么这种认识也可以指导企业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遏制偏差产生后可能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适度控制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适度控制时需注意以下方面:

①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②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③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

有效的控制必须是客观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客观的控制源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及其变化的客观了解和评价。为此,控制过程中采用的检杳、测量的技术与手段必须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经营在时空上的变化程度与分布状况,准确地判断和评价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与计划要求的相符或相背离程度,这种判断和评价的正确程度还取决十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是否客观和恰当。

(4)弹性控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可能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计划与现实条件严重背离。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弹性控制通常与控制的标准有关。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有效的控制系统还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抓住影响整个企业行为或绩效的关键因素。有效的控制系统往往集中精力于例外发生的事情,即例外管理原则,凡已出现过的事情,皆可按规定的控制程序处理,而第一次发生的事例,需投入较大的精力。

6. 企业决策的类型有哪些?

【答案】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决策分

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l )从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来看,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①程序化决策。指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模式和标准进行的决策; ②非程序化决策。指不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模式所做出的决策。

(2)从决策的重要性看,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①战略决策。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所做出的、对组织的全局和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决策; ②战术决策。指在战略决策的指导下,为落实战略决策目标,针对具体的问题而做出的决策。

(3)从决策的主体看,决策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①集体决策。指多个人组成一个决策小组进行决策,该决策小组对该决策的后果负责的决策方式; ②个人决策。指完全依靠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阅历进行的决策。

(4)从决策的起点看,决策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①初始决策。指组织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②追踪决策。指当原定决策方案的执行表明决策目标将难以实现时,对目标或者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修正。

(5)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来看,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 ①确定型决策。指决策的主要约束条件已经十分明确和肯定,每个备选方案的预期结果也比较确定,只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择优就可以做出选择的决策;

②不确定型决策。指影响决策因素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形,并且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也不能确定,其决策结果也不能确定的决策;

③风险型决策。指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可以大致地估计出发生的概率,因而方案的选择中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标准,但是又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7. 何谓需要层次论? 该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答案】(1)该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来的,也称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a. 生理的需要。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及其他生理要素。

b. 安全的需要。指人类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及情感伤害和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

c. 社交的需要。指人类在感情和归宿方面的需要。

d. 尊重的需要。指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情感等方面予以肯定。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们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五种需要之间存在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动。

②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