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6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6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 2

2018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6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 18

2018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6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 33

2018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6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 48

2018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640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 62

一、名词解释

1. 教学过程

【答案】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能够强有力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充分发展。

2.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治,或是邻居、亲友、同学关系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非正式群体也有其特点: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 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的需要; 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 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领头人根据大家需要而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但它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主要成员的变化(如退出或有新的参与)会严重影响它的活动开展,导致群体解体与重组。

3. 身心素质

【答案】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是指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身体素质取决于身体形态结构特点和内脏器官、神经系统机能调节状况。它是人们劳动、生活的物质基础,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项运动,既对某种素质发展有主要作用,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4. 德育

【答案】德育是指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是历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密切的联系,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导向和促进作用。

5. 教学机智

【答案】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此种机智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还源于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技巧的丰富与积累,对学生了解的深度和诚恳、爱护的态度等。教学机智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机智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审美性和直觉性等特点。

6. 教学组织形式

【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①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萌芽; ②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贝尔一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

7. 社会本位论

【答案】社会本位论是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当作教育的目的的一种价值取向。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德国的那托普和凯兴斯泰纳等。其基本主张是: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个人社会化; 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的作用却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不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8. 班集体

【答案】班集体是指由整个班级所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班集体在教师指导下的班级共同活动中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①在外力(包括学校、教师等)组织下建立班级,确定目标; ②建立学生

组织领导核心; ③形成集体规范和舆论。班集体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效果发生作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力量与手段。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它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使集体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不断前进。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识。

【答案】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赋予教师多种多样的职责、功能,要求教师根据社会不同方面的期望和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教师职业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知识传授者

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一个发动、指导和评定学习的人。教师的特殊功能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扮演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和信息源的角色。教师不仅应掌握有关的学科知识,而且应掌握传授这些知识的技能、技巧。

(2)行为示范者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与生活的模范和榜样。因此,教师要做到:①具备积极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 ②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③教学方法要具有启发性、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 ④教师要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和爱护学生。

(3)班级领导者

学校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班级的方式进行的,教师领导并指导着作为一个整体的班级,对他们施加影响。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地情感沟通。另一方面,良好的班集体气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4)心理保健医生

教师作为学生的保健医生的角色,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人应是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充分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5)教育研究者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①教师投入教育科研活动,能够认识并利用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并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运用到教学实际工作中; ②有助于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③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实质,以科学的态度投入教改,更好地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