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菲茨和波斯纳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其各自含义与具体特点如下:
(1)认知阶段及其特点
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方式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象,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得如何。在该阶段:对示范动作,或者参考书、参考图示进行观察,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和特点,以及各组成动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象。
(2)联系阶段及其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注意力己从认知转向动作,逐渐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是他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之际,往往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
(3)自动化阶段及其特点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所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己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的像话协调以达到自动化。
2. 请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培训某种操作技能。
【答案】操作技能是通过操作定向、模仿、整合与熟练这四个阶段的学习而形成的,有效的教学培训措施可以加速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并促进其保持和迁移。具体培训过程以游泳技能的培训为例。
(1)准确得示范与讲解
在教游泳技能之前,首先训练者给学习者讲解动作要领,提高学生对动作的认识水平,讲解时,要注意言语的简介、概括与形象化。讲解完的同时可以做示范,这样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正确的、稳定的定向映像的形成。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操作技能的形成,过度学习是必要的。同时,练习的方式也直接影响操作技能的学习。因为游泳是一种连贯性的动作,操作任务比较复杂,适合采用集中练习和整体练习。因为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心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身体的过程,当身体与心理同时参与学习时,学习效果更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反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培训者给予学习者的反馈内容要精确,反馈的频率要适当,而反馈的方式要视具体情形。游泳教练在教学生游泳时,首先应该学习者进行充分练习之后,再给予详细的外部反馈信息。而且不要每次都给予反馈,最好几次练习之后再给予某种结核性的、简要的反馈信息。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学习者可以应用多种动觉训练方法,如游泳时,借助救生圈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形成动觉。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感知觉的训练进行,因为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一项活动,可以结合训练平衡感和水感来进行训练。
3.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案】(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
,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4. 信息加工观点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
【答案】随着信息理论、计算机模拟等研究的进展,人们试图将人类学习的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类比。依据信息加工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内在心理动作对外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与输出。其中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是信息加工观点的代表。
①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A ),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B )。
②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C ),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D )。
③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 )。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显的反应作用十环境。
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显的反应。
5.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概括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答案】教材概括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一类事物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组织教材概括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的方法有:
(1)明确概括的目的方向性
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抽出事物的本质,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研究表明,概括的这种目的方向性越明确,则越有利于避免直观材料的消极影响而提高概括的效果,从而提高概念的领会水平。
(2)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为了抽取事物本质的一面,同时抛弃非本质的一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一般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3)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下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欲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容易发生错误; 所选用的变式应使那些显著的但非本质的要素得到变异,而突出那些隐蔽的但本质的要素; 同时,对象的变式应与词的指示和分析相结合,最好在提出定义的基础卜,再要求学生依据定义所提出的重要的或本质的特征去分辨各种客体。变式的作用在于促进概括,而非取代概括。
(4)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策略。最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摘录、提要、提问、笔记等。
(5)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比较
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科学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6)对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组织
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是有效促进知识理解的一种重要学习策略。组织策略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的方法。
(7)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国际上流行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种取向:指导法和发现法。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6.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