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烟台大学法学院822法学综合二之《宪法》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目录
2016年烟台大学法学院822法学综合二之《宪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2
2016年烟台大学法学院822法学综合二之《宪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二).... 8
2016年烟台大学法学院822法学综合二之《宪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三).. 14
2016年烟台大学法学院822法学综合二之《宪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四).. 19
2016年烟台大学法学院822法学综合二之《宪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五).. 24
一、名词解释
1. 分析与综合
【答案】(1)分析是指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通过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构成这一认识对象的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2)综合是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通常被看做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是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装配在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分析与综合的实质,就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2. 时间和空间
【答案】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 意识
【答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2)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 规律及其特点
【答案】(1)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②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二、简答题
6. 如何理解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的内涵及其作用的社会条件?
【答案】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但是,这一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主要是指“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地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这就是说,相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而言,在未来社会的“共同生产的基础上”,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劳动; 这样,作为商品交换价值“实体”和“内在尺度”的“劳动时间”,就成了分配社会劳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直接的“尺度”。这时,“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
由于“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还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等创造性活动,因此,“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也就包括了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时间和用于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创造性活动的时间。前者为劳动时间; 后者为自由时间。由此可见,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运行的前提是“共同生产”; 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自由时
间两部分。
(2)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运行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从制约这两种经济运行的内在尺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会劳动时间为其基本规定的。在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时间的分配是采取迂回的形式,以交换价值及其货币形式,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得以表现和实现的。而在未来社会中,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是以直接的社会形式,通过有计划分配的机制得以表现和实现的。这就是说,商品经济主要是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而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的经济,则主要通过“自觉”的计划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
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其必须把工人的自由时间也运用于剩余价值生产,从而工人的自由时间转变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成为对工人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的侵占。
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除了社会化的生产以外,还必须是“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而且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产品中“重新用作生产资料”的部分,也“依旧是社会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既定的前提下,“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同时,“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此,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规律发生作用,是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联系在一起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运用与按劳分配周一的劳动时间尺度,通过对社会生产的“有计划的分配’,,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按“适当的比例”发展。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劳动成为生活的目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被扬弃,劳动时间不再是衡量社会财富的尺度,能够成为社会财富衡量尺度的只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7. 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答案】(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消灭贫穷,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主义富裕、文明、民主的生活方式。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一一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是促进全国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3)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历史进程,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