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全国科学大会

【答案】全国科学大会是指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科学会议,有6000多名代表参加了的这次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国防等27个领域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的科学技术任务作了全面安排,确定了108个全国重点研究项目。其中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等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课题被放在突出的地位。科学大会的召开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以及列席会议64人。会议着重听取和讨论了毛泽东所作的报告,特别是报告中提出的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 分析了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由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对党的政策,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属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特别提醒全党要戒骄戒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及糖衣炮弹,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禁止对党的领导人的个人崇拜。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惟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做出的各项政策规定,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时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北戴河会议

【答案】北戴河会议是指1958年8月在河北省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工农业生产和农村人民公社、商业工作、教育方针、加强民兵工作等问题。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

立人民公社。北戴河会议结束后,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

4. 宁汉合流

【答案】1927年9月,武汉国民党政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合组,由于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反共,消除了与蒋介石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同意迁都

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5. 梁方仲

【答案】梁方仲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和明清史学家,他毕生都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而对明代财政史的研究则是他的研究核心和精华,成绩十分突出,梁方仲先生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是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

6. 直皖战争

【答案】直皖战争是1920年直系、皖系军阀为争夺北京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系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举借款,用以购置军火、编练军队,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导致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联合倒段。1920年7月10日,段祺瑞下达总攻击令,发动对直系军阀的战争。12日,张作霖派兵入关反段。14日~18日,直奉联军与皖军激战于京畿一带。皖系失败,段祺瑞下台,直奉两系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

7. 淞沪会战

【答案】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历时3个月。由于淞沪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8. 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军占领湖南,攻克湖北武汉; 中路军占领江西; 东路军占领福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9. 实业救国

【答案】实业救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宣扬的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封建压迫,民族经济举步维艰,在当时广大人民反帝爱国救亡的形势下,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论,主张大力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这一思想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并有广泛的影响。代表人物是张謇。

10.百团大战

【答案】百团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对华北日军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

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线上,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1939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4个团在正太路打击日军,摧毁正太路等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发动来源、灵丘战役,榆社、辽县战役,占领了榆社,反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对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振奋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二、论述题

11.试述“文化大革命”中部分中央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对错误思想和反动潮流的抗争。

【答案】(1)1966年2月,以彭真为代表的“文化革命无人小组”向中共中央提出《二月提纲》,试图对学术讨论中的“左”的偏向加以适当限制,不赞成把学术讨论变为政治批判运动;提倡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

(2)1966年4月,刘少奇拟定了《八条指示》,提出“内外有别”、“注意保密”、“大字报不要上街”、“不搞大规模声讨会”、“不要示威游行”、“不要串联”、“不要包围黑帮住宅”、“防止坏人破坏”等要求。

(3)1967年2月前后,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感到不满的人民采取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抗争,后被诬为“二月逆流”。1967年1月19日和20日的中央军委会议上,为防止军队被搞乱,

2月11日和16日,陈毅、徐向前、叶剑英等起草了“军委八条”;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上,

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围绕着“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该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与中央文革小组几个主要成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2.在苏区土地革命过程中,共产党是如何逐步解决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问题的?

【答案】在苏区土地革命过程中,共产党为逐步解决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问题,采取了一下措施:

(1)关于没收土地的对象。土地革命之初,曾规定只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对小地主实行减租的政策。后来又提出过没收一切私有土地。到中国共产党“六大”时,进一步明确了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制定时,因尚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六大”的有关精神,规定了“没收一切土地”的原则。到1929年4月颁布《兴国土地法》时,便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2)关于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一般是以乡为单位,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并以原更地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3)关于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开始的几年内,各根据地都实行土地公有、农民使用的原则,禁止土地买卖。到1931年春,普遍改为土地一经分定,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农民,可以租借、买卖。

(4)关于阶级路线,即土地革命中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六大”基本确定了依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