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709汉语言文学基础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
【答案】聂赫留朵夫; 马洛斯娃。
【解析】《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同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2. 《荒原》中的两个神话原型______、______。
【答案】《金枝》; 《从祭仪到神话》
【解析】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为《荒原》提供了象征结构的总体框架和意象语言。弗雷泽详细描述了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地有关阿梯斯、阿童尼斯、奥西利斯的神话,他们都是人格化的繁殖神,产生于远古民族祈祷丰收的仪式。他们的戏剧性经历可以引起四季更替及植物荣枯。神健壮,尤其是他的性能力强盛,便导致植物繁荣:而当他受到伤害、性能力被破坏或者死亡时,整个大地就会荒芜,冬季或旱季就会到来; 而神复活,荒原就复生,万物随即重新繁盛。魏登女士有关圣杯传奇中渔王的故事,实际上是古代繁殖神崇拜在教会压力下扭曲变形的文学形式。“荒原”这个标题就源于以上神话。
3.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喜剧作品是______。
【答案】《错误的喜剧》。
【解析】1590年,莎士比亚开始戏剧创作。《错误的喜剧》是他的第一部喜剧,创作于1592年。剧中主要写主与仆各是一对面貌和形体都十分相象的孪生兄弟,在海上遇难失散后,同在某异乡城市出现,造成许多误认的可笑情节。剧中还就夫妻关系、亲子之爱、手足之谊进行一些严肃的讨论。
二、名词解释
4. “心灵辩证法”
【答案】“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
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成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5. 巴那斯派
【答案】巴那斯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又称“高蹈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称其名,并出有诗选《当代巴那斯》。巴那斯派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倡导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诗歌造型精巧美丽。它主张诗歌脱离社会,不问政治; 以创作“冷静的”、“客观的”、“无我”的诗相标榜,充满悲观颓废情调; 形式上刻意追求造型美感,是当时自然主义思潮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亦为法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前驱。
6. 托尔斯泰主义
【答案】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也是托尔斯泰主义最深刻的形象体现。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灵魂自救是托尔斯泰主义“到的自我完善”的体现。
7. 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介于心理学、精神病学与文艺美学之间的专门术语。它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恋母和拭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中文语境有时也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8. 《抒情歌谣集》
【答案】《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诗歌合集。但其中柯勒律的诗仅有三首。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悟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 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9. “教育剧”
【答案】“教育剧”是叙事剧的一种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宣传、鼓动的
直接产物,是布莱希特在尝试创立叙事剧初期经常采用的一种体裁。“教育剧”的主题大多表现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它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 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三、简答题
10.分析波德莱尔“感应”理论。
【答案】(1)波德莱尔的“感应”理论
波德莱尔的“感应论”是其诗歌理论核心,其主要观点是:
①认为世界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其中万事万物存在一种神秘的“感应”关系;
②由对世界的上述看法出发提出:诗人是世界的翻译者,不是去创造象征而是去体验和发现象征。诗人不应满足于事物表面现象和意义而只对其作简单摹仿、再现,而应深入到神秘世界内部,达到内在与外在高度契合,所以,其“感应论”是象征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石。“感应”的概念表达了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是象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2)“感应”理论的绝佳实践
《感应》一诗是波德莱尔“感应”理论的绝佳实践,这主要体现在:
①语言将世界与心灵交融
《感应》是诗人奇妙的感觉:看得见的世界象征着无形的精神疆域; 诗人将之融入语言之中,语言借助于声,将无形的气息,转化、复苏。它极具魅力,在世界与我们的心灵之间搭建互通的桥梁。它提供了在象征事物中,以契合的方式,将心灵与世界交融,从而达致双方的互知冥合。这是物我合一的境界,与我国的传统哲学暗合。
②通感的象征性表达
《感应》是典型的象征主义的十四行诗,前两节8行押环抱韵,即abba abba格式,后两节6行在交叉韵后押连续韵,即abcbcc 格式,每行12个音节,音韵优美、和谐,准确表达了“契合”的主题,是其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色、香、声、形、味中,将视、嗅、听、触、息诸感觉交织,从而使人的灵魂产生共鸣。E.T.A. 霍夫曼在《克莱斯列里阿娜》中的一节:“我发现色、声、香之间有基本类似性和某种秘密的结合”此诗是对此段文字的诗意表达。
11.哈姆莱特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案】《哈姆莱特》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哈姆莱特是该剧的主人公,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塑造的一位性格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人文主义理想和严峻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①他身为王子,却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
哈姆莱特以人为中心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他认为“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世界是美好的花园”; 他才艺出众,被视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 他对特朋友以诚相待,平等对待霍拉旭。这些思想和观念都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