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809语言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区别性特征
【答案】区别性特征是指在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语言里的音位互相对立,从而使语素和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能够彼此区别开来。音位的这种相互对立和区别,如果进一步加以分析,其实只是通过几个语音特征来实现的。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p/音位,通过“双唇”这个特征和非双唇音区别开来,通过“清音”这个特征和浊音区别开来,通过“塞音”这个特征和擦音、鼻音、边音、闪音、颤音等区别开来,通过“不送气”这个特征和送气音区别开来,这个特征加合起来就能把/p/音位和汉语普通话中的所有其它音位相区别。这种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是区别性特征。
2. 音位的自由变体
【答案】音位的自由变体是音位变体的一种。它是指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例如,重庆、武汉、南京等地的[n]和[l],东北有些地方的和
3. 内部屈折
【答案】内部屈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例如,英语中的不规则动词,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的,如bend-bent.build-built 。内部屈折不同于附加词缀,后者不改变词根或词的内部语音,而是附加另外的语素,前者改变词或词中语素的内部语音,而不附加另外的语素。内部屈折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所不同。阿拉伯语主要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 英语的内部屈折只是辅助性手段,只有少数不规则动词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而现代汉语一般来说没有内部屈折这种方式。
4. 语言的社会变体
【答案】语言的社会变体是指社会方言。这种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和语言变体,就是社会方言。社会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用词方面。社会中的人群由于年龄、性别、职业、阶层、阶级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为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间的交际相对稀疏,从而不同言语社团内部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社团的独特的语言特点。
和,在相同的环境中随便念哪一个都可以,那么[n]和[1]
以及是相对应的自由变体。
二、简答题
5.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是语言符号在音、形式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也存在象似性的现象,如拟声词的发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汉语的语序和事件发生的顺序等。请谈谈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跟任意性是否矛盾,如何看待象似性跟任意性的关系?
【答案】(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②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象似性体现在语音的象似、词形的象似和句法结构的象似。
(2)象似性和任意性的关系
象似性和任意性并不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①象似性虽然存在于语言中,但’已不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与任意性相比,它是第二性的。 ②任意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象似性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③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这两者间的关系是并存的,甚至是互动的。
④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以互补的方式存在。
6. 举例说明什么是音位归纳的互补原则。
【答案】(1)音位归纳的互补原则音位互补原则是在音位归纳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音位的互补关系是指处在不同语音环境中的音素之间的关系,凡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语音差异一般不能造成音位的对立,因而互补也是归纳音位的一项重要的语音标准。
(2)举例分析
例如普诵话的/a/可出现在以下不同的字音中:
①“哀、安、冤”中的韵腹由于受了靠前的韵尾的影响,实际读音是前低元音[a];
②“烟”中的韵腹由于受到韵头和韵尾的双重影响,实际读音舌位不但靠前,而且升高了,是一个前半低元音;
;
。 ③“啊、压”等没有韵尾,韵腹实际读音舌位居央,是一个央低元音④“熬、昂”等的韵腹,由于受靠后的韵尾的影响,它的实际读音是一个后低元音
可见,/a/由于出现的语音环境(条件)不同,受到的影响不同,实际读音也不大相同。但是,这些不同的读音,当地人听起来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a/
的音位变体
就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
7. 为什么说语言的社会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
【答案】语言的社会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主要是由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共同决定的。 (1)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作为一种全民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所有交际工具中使用范围和使用领域最广的,人类社会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其他交际工具的基础,其他交际工具代表的都是语言信息。旗语、电报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它们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3)语言是人们建立或保持社会联系的基本纽带
“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
8. 结合我国的语言生活,谈谈双语双方言现象和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答案】(1)双语双方言现象
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一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例如,我国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兼用汉语的现象就属于双语现象。
双方言现象是指同一个民族间,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而形成的同时使用两种方言的现象。例如,我国各大方言区的人民兼用汉语和方言的现象就属于双方言现象。
不管是双语现象的产生还是双方言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地域相连的基础上。我国是多民族大国,语言资源十分丰富,但这种多语言共存的情况同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人们交际时也许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交流日增,各语言必会相互影响。就日前来说,随着普通
话的推广,很多方言被普通话化,普通话在带给人们交际便利的同时,也在同化各方言和民族语。
(2)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语言替换(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例如我国的回族是整体转用了汉族人的语言,而居住在海外的华侨或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一般属于部分转用型,如云南通海地区的蒙古族转用了彝语,湖南桃源、常德的维吾尔族转用了汉语。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它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是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