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8新闻与传播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布坎南式导语”
【答案】“布坎南式导语”是曾作为《迈阿密先驱报》的刑侦记者,埃德娜·布坎南擅长的一种新闻导语写作方式。“布坎南式导语”把直接式导语和延迟式导语相结合,在同一个导语段或导语部分中,先有现场的描述,后有结果的提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称结合式导语。
2. 花絮
【答案】花絮是指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篇幅一般比新闻素描更为短小,几十字、上百字而已。其文字风格也更为灵活,因而也更带个性色彩。花絮不同与新闻素描,从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可以说,它是用“边角碎料”作的“点缀”性文章。
3. 新记《大公报》
【答案】《大公报》是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于天津。新纪《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等以新记公司名义接办。吴鼎昌独自投资并自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莺任总编辑兼副经理,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大得当时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大公报》在政治上拥护国民党政府,并采取“小骂大帮忙”的宣传手法,既讨好蒋介石,又能迷惑一般读者。
在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锐意改进,推出不少有益于发展的举措,因而其事业蒸蒸日上,在全国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1936年,该报上海版创刊,将其触角伸入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4. 连续报道
【答案】连续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此类报道可分为进行式连续报道与反应式连续报道。前者往往用来报道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以事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地发表多篇报道; 后者往往是重要的、典型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报道出。
5. “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答案】“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应该通过达到具体真实,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遵循新闻的基本属性一一真实性,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其强调的是新闻与事实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二、简答题
6. 如何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考察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答案】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于新闻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应该放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考察。
(1)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每一个新闻传播产品,都要经过“发现一开发一采集一制作一传播”的生产流程。无论在纸介媒体,还是电子媒体的生产流程中,新闻写作都处于“制作”这个环节。如果没有新闻写作,只有采集来的零散信息,就无法形成传播产品。因此,可以把新闻报道作品理解为新闻信息的载体,没有载体,新闻信息就没有了“运输工具”,也就无法传播出去。
(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为了让信息传播得广泛,不仅要有载体,还要讲究这个“运输工具”的功能。也就是说要讲究新闻报道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包括题材、形式、结构、语言等。
(3)按照传播学原理,新闻写作属于信源编码过程,关键在于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即事实)转换为对应的符号(即文字),文字的表述必须与事实相符; 经新闻写作所传递的已不是原始的自然信息,而是新闻信息,这里暗含着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记者的选择、立场、观点、表达技巧等,这些综合因素所产生的最后传播效果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认知。
因此,新闻写作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即报纸新闻的可读性、广播新闻的可听性、电视新闻的可视与可听性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新闻写作能力强,就会增强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反之,则会减损传播效果。
7. 简述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答案】非事件性消息包含各种不同的类型。以传递实用性信息、传授实用方法为主的服务性消息,预测未来事件的预测性消息,综合反映某些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综合性消息,以介绍经验为主的经验性消息,以及人物消息,都属非事件性消息。由于报道的内容不同,它们的写作方法也有所区别。
(1)对比与显现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性、问题性和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就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就是对比。
(2)量化与集中
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有必要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一一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
(3)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是非事件性消息的又一重要方法。点,即个别的、典型的事例; 面,即全局情况。忽视点,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会被削弱; 没有面,则难以反映总的态势。
非事件性消息运用典型事例,选材上要注意:
①高一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高度概括同类事物的基本特点;
②深一一内涵丰富,且有思想深度;
③活一一有思想感情,或者有故事性。
(4)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非事件性消息的写作重点在于正面反映新情况或新问题,不在于分析,而只需适当地对问题作出说明。
8. 简述“假事件”的产生与报道后果。
【答案】“假事件”,又称伪事件或制造新闻,在媒体的“注视”下“真实”地发生,报道效果大都真切动人。假事件,是指专门为自我宣传而人为策划的事件,属于策划者的主观事实,对它的报道是对事先安排的事实的报道。这种由某些人蓄意设置出来的事件,均按媒体报道和录制的标准而量身订做。
(1)假事件的产生
假事件之所以产生,是为推动事件发展、达到宣传目的,或为推销形象和推销商品的需要。假事件在社会上能够找到对应的使用者,一些部门如果强调某种行为、思想或观念的正确,也会不断制造事实在媒体上显示它的作用。记者被派到现场,但并不向记者说明这是策划的场面,而反对这些虚假现象的人虽有强烈的不满,他们知道的情况十分真实,却不让记者接触。记者进入报道现场,却被蒙蔽。
(2)假事件的报道后果
假事件具有蓄意策划、场面演示和眼见为实、实则为虚的特点。媒体对它的报道越及时、准确,新闻报道离整体真实就越远。在这一悖论面前,记者只有忠实记录事件的能力是小够的,还要有敏锐洞察生活的能力。新闻要反映生活的原真状态,而不是仅仅反映事实,如果事实是制造出来的,新闻报道没有指出它的虚假性,就是对本源的歪曲。这样,受众不仅被欺骗,媒介的公信力也遭到破坏。
要杜绝假事件,一方面要靠新闻界提高业务水准,另一方面还要排除社会各方面的干扰和诱惑。
9. 简述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各自的取材要领。
【答案】新闻特写是一种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作为新闻特写的两种最主要形式,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在取材上有各自应该遵循的方法和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