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单选题

1. 教育研究假设的表述应当避免使用( )

A. 陈述句

B. 疑问句

C. 全称肯定判断

D. 全称否定判断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教育研究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研究假设的表述应该简单明了,明确具体。研究假设要以陈述句形式提出,不能用问句或者含糊不清的陈述不清的陈述句形式。研究假设还应该简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复杂概念,做到言简意赅。而且研究假设中的变量是可以操作和测量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可检验的。

2. 下列不属于改革派教育主张的是( )

A. 倡导“经世致用”

B. 主张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C.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

D.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答案】C

3.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教育采取了什么政策? ( )

A. 不抵抗政策

B. 放弃政策

C. 取消政策

D. 战时须作平时看

【答案】D

4. “四毁书院”发生在( )

A. 汉朝

B. 北宋

C. 南宋

D. 明朝

【答案】D

5.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

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6. 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日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 日标评价模式

B.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 差距评价模式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考查。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评价观强调的是行为目标模式,其核心思想是,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可判断教学效果。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一定的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又叫做CIPP 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旨在提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

7. 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

A. “不言之教”

B. “以法为教”

C. “兴利除害”

D. “化性起伪”

【答案】A

8. 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

A. 教师中心

B. 学校中心

C. 学生中心

D. 活动中心

【答案】A

【解析】此题是考查的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则强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学生中心。

9. 在多次遇到众邻居家的狗之后,儿童形成了对“狗”的基本理解,包括狗的一般体型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此时儿童关于狗的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

A. 图式

B. 命题

C. 表象

D. 产生式

【答案】A

【解析】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 表象表征的往往是事物的知觉特征,使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式表征的是对某个主体的知识所具有的综合性质,通常组合了概念、命题和表象; 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由条件和行动两部分组成。

10.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 )提出的。

A. 韩愈

B. 朱熹

C. 王安石

D. 王守仁

【答案】C

11.下列不属于明朝中央官学的是( )

A. 儒学

B. 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