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647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车上书

【答案】公车上书是1895年在京会试的举人为反对《马关条约》举行的上书请愿。1895年4月,在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听闻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于是起草了《万言书》

,提出拒签和约、迀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细论述富国、养民、(即《上清帝第二书》)

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5月1日,各省举人齐聚松筠庵开会讨论,有1300多人在这封万言书上签了名。康有为发动举人上书事件,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逐渐转变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 二民主义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的提出,对于统一革命党人的思想、动员号召群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 《台事专约》

【答案】《台事专约》是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称中日《北京专约》。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3000余侵犯台湾。10月,李鸿章与大久

,规定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清政府赔偿银50万两。日本利用《北京专保利通签订《台事专约》

约》上的台湾居民“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

害”、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等字样,作为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的依据。1879年,日本以武力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

4. 七一五分共

【答案】七一五分共是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共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制裁”共产党人,正式做出关于“分共”的决定,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随后,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各部纷纷发出通告、训令,取缔共产党和一切革命活动,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大屠杀。汪精卫集团举行的反共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5. 文学社

【答案】文学社是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11年1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蒋翊武任社长,以

“研究文学”为名,在武汉新军中发展会员,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于10月10日晚发动了武昌起义。

6. 《辛丑条约》

【答案】《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的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②在北京设立“使馆区”;③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朝贡体系

【答案】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

,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

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8. 张勋复辟

【答案】张勋复辟,又称“丁己复辟”,是指1917年皖省督军张勋在北京拥清废帝溥仪登极的历史事件。1917年5月,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了“府院之争”,黎元洪无力与段抗衡,被迫同意盘踞在徐州的军阀张勋北上调停。张勋率“辫子军”北上天津,与段祺瑞密谋,通电逼黎下台,解散国会。入京后,张勋赶跑黎元洪,于7月1日拥戴清逊帝溥仪登极,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复辟清朝。张勋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段棋瑞赶黎下台、解散国会的目的已达到,又组织“讨逆军”起兵讨张。12日,张勋辫子军失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为期12天的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9. 清末新政

【答案】清末新政是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1901年1月29日,清廷颁布“变法”上谕。4月21日,成立了以奕勖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①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②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③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④

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清末新政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10.遵义会议

【答案】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论述题

11.概述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三次论争。

【答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在社会改造的声浪中竞相传播,互相批评、斗争。从1919年到1922年,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了三次争论:

(1)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1919年7月在从五四运动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每周评论》上发表《多

,公开反对在中国传播马克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后他又连续著文论述有关问题)

思主义,攻击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阿狗阿猫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反对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8月,李大钊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用革命的方法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在这个时期,陈独秀、瞿秋白等也曾发表文章,批判了胡适的反动观点。

这场论战是无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思想的第一次反击。它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帮助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了改良主义的反动本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2)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张东荪、梁启超等借罗素来华讲学之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评,挑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1920年11月,张东荪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的时评,向马克思主义挑起争论。梁启超也发表文章对张东荪的观点加以支持和发挥。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表面上研究社会主义,实际上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他们的言论,立即遭到了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拥护者的反驳。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争论。张、梁的理论虽然也包含合理成分,如肯定资本主义发展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意义,不同意“现在中国就实行社会主义”等,但他们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工人运动,反对成立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对张、梁的批判,肯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