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1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真理性检验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物质是指看的见、摸得着的物体。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哲学的物质范畴与现实世界的物体感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最广泛、最抽象的范畴,它是对存在着的所有物体的总概括、总抽象,因而不能说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是对所有存在的物体的科学抽象。物质只有一个根本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本身不是一个物体,它渗透于所有的物体之中。
3.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人民群众就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是,人民群众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受经济条件制约; 受政治条件制约; 受文化条件制约; 受历史条件制约。
(1)经济条件
在制约人民群体创造历史活动的历史条件中,经济条件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该时期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2)政治条件
在不同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中,人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他们在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创造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
(3)文化条件
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文化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对于人民群众政治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4)历史条件
任何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条件既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基地,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制约; 人民群众既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又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从群众活动和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中可以看到,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然而,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延续下失,其创造历史的力量则是无限的。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从有限趋向于无限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答案】之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
(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①从认识的客体来看,正因为有了实践这种人所特有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才能够具体地暴露事物内部的各种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人的观念所把握的内容。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实践不但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这是认识发生的关键。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6.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l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生动的直观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抽象的思维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认识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由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以及与此相应的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彼此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a.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内容和顺序上看,人们总是首先接触一个个事物的现象,得到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形成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
律性的认识。为此,就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
7.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
a. 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都同对立一方彼此互相依赖着。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媒介,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 b.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的双方不仅互相依存,而且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即相互贯通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相互否定、相互限制、相互离异、相互分化等,这些都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的含义。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矛盾双方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对立面的相互的依存,一力一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是任何矛盾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对立一方的发展也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因为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过程是在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中实现的; 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同一,是发展中的同一,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小是脱离对立面的孤立发展。
其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那些对立面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是这样,那些对立面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的矛盾也是如此。在一切矛盾中,对立双方总是包含着可以彼此利用的某些共同因素。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都要利用旧事物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某些因素。同时,矛盾双方的每一方也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再次,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是一物转化为他物,但不是转化为别的东西,而是转化为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离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具体同一性,就无法确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对立面的相互斗争所推动的。在对立面的斗争中,双方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进行量的准备和创造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发展在斗争中沿着各自的方向达到它的极限时,就只有通过斗争才能突破这个极限,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一事物变成他事物。当旧的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