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思政部61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上层建筑
【答案】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政府部门、党派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并且体现着人们之间的一定政治关系。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主要内容有:建立起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
2. 社会结构
【答案】社会结构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 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卞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答案】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①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②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发展阶段、某些方面、一定层次或程度的正确反映,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4. 社会改革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5. 质量互变规律
【答案】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在一定质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
程度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运动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事物的量变过程表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连续性,质变过程表现了事物运动发展的非连续性。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体现了事物运动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6. 物质交往
【答案】物质交往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它既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又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
7. 主要矛盾
【答案】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
8. 唯物主义
【答案】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9. 新事物
【答案】新事物是指符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符合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
10.认识
【答案】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①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②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③认识活动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
二、简答题
11.何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
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杭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12.谈谈《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案】《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而撰写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1)《宣言》的彻底唯物主义性质
《宣言》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宣言》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阶级的理论不同,《宣言》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归结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宣言》还分析了资产阶级时代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如何决定这个时代的政治的、精神的历史发展的。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资产阶级的政治上的成就相伴随。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了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这说明了经济的集中是政治集中的基础,政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决定的。《宣言》还驳斥了资产阶级的超阶级观点和永恒真理的说教,具体地考察了宗教、道德、哲学、教育、法等意识形态的阶级实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2)《宣言》的历史辩证法性质
《宣言》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现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凭空出现和永恒不变的。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和交换方式与封建所有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