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文学院820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2. 章句

【答案】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3.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4. 拗救

【答案】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

,但注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

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

,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仄平平仄平”

,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

,可以改仄平平仄平仄”; 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5. 意动用法

【答案】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用如意动时,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美其服”,就是认为他的衣服美。名词用如意动,则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

6.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7. 异体字

【答案】异体字是指在同一时期内,读音和意义都一致,但是字的形体不一样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峯”和“峰”。异体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嘆”和“歎”;

(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和“線”;

(4)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8.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答案】(1)体:肢。

(2)勤:劳。

(3)五谷:稻、黍、稷、麦、菽。

9.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于是,表承接。

10.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

【答案】如:往,到……去

11.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

【答案】介词,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12.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呼? ”

【答案】丈夫:男子的通称。

13.老臣贱息舒棋,最少,不肖。

【答案】息:子。

14.行李之往来 .

【答案】外交使节。

1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

【答案】经:界,界线。

三、综合题

16.请把下列文字译成汉语,并且解释句中加“__”号各词的意义。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答案】(1)全文翻译

孔子说:“冉有! 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没有能力就停止(辞职)。’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怕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 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 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 吸引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 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2)单字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