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华大学文学院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2. 审美意识形态
【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具体表现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3. 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
【答案】文学四要素说是美国学者M.H.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 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4. 叙事模式
【答案】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L. 多莱泽尔根据:“第一,故事是由第二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分别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5.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6. 亚里士多德《诗学》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诗学文献,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讨论的对象主要是悲剧和史诗。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学科分类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性科学,诗学属于其中的第三类。因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着重于诗的创制,是对怎样创作悲剧和史诗的一种技术性论述。
7. 隐喻
【答案】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它是从希腊词语中借来的,原意是“用其他的方式言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修辞手法。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诗歌特别是现代以来的诗歌,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新批评家一般也称其为隐喻。
8. 文学性
【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暖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答案】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1)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南宋范希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兀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
(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但虚境小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体现,虚境是艺术表达的重心。由于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下,这就形成犷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
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由于意境结构的多层次和文学本文意蕴的多侧面,其中包含有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意境的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不但有象中象,韵中韵、味中味,而且还有层出不穷的“象外之象夕,、“味外之味”和“韵外之韵”。
10.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答案】风格不等同于语体,也不等同于体裁。它使文体焕发出作家个性的光彩,以其独创性使读者感到亲切和惊异; 它给某一文体的僵硬躯体里灌注进盎然生机,使之获得了艺术生命。如同威克纳格所形容的:“风格并非安装在思想实质上面的没有生命的面具,它是面貌的生动表现,活的姿态的表现,它是由含蓄着无穷意蕴的内在灵魂产生出来的。……灵魂,再说一遍,只有灵魂才赋予肢体以这样的或那样的动作或姿势。”所以说,文学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
11.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
小说与剧本都倾向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2)不同点
小说在反映五光十色、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势。它那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征,使其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社会生活。
剧本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具有集中性和浓缩性。特定的舞台时空限制,要求剧本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单纯的情节将生活内容概括浓缩地进行反映,并通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来增强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