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707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理性决策
【答案】理性决策是指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做出决策的过程。其不是依靠人的直觉或凭借个人经验所做出的决定。
理性决策的步骤如下:
(1)确定问题。找出实际情况同标准的偏差,研究发生问题的原因。
(2)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各种可能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
(3)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筛选出可行性方案,如通过系统分析法、模拟法等,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2. 对策论
【答案】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3. 规划方法
【答案】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方法。
4. 事后评价
【答案】事后评价,是指公共政策执行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又称为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事后评价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察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客观上对目标群体、政策系统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综合分析该项公共政策的效果。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总结,效果评价对公共政策所做的价值判断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5. 公共政策问题
【答案】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①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②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只有上述现象或问题己为大多数公众所察觉,潜在的社会问题才能变成现实的政策问题。
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决策当局的重视与行动,此时社会问题就转变为政策问题。
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在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加入一定的团体或组织,以团体或组织的力量和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政府决策部门。
⑤政府的必要行动。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决策权力的行使者,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政策问题有两个基本条件:
a. 政府不能包揽一切社会问题的治理,有些社会问题需要靠市场交换机制或社会自治机制来解决;
b. 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有些社会问题虽然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但政府受财力、精力等治理能力的限制,也可能会消极对待某些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不同领域的政策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
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虽然政策问题有其客观情势,但最主要的是人类以概念淦释问题情境的感觉产物,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做出判断时,才可能产生政策问题。
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答案,答案本身也很可能转变成为一个问题,因此,政策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互相流动。
6. 思想库
【答案】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综合性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设计、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帮助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决策,以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思想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政策研究中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思想库卓有成效的研究,政府就会在公共政策上束手无策。
7.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人福利的加总。福利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从个体的角度讲,福利是指个体从消费各种私人的或公共的物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幸福感。而个人福利的加总也就是社会福利。简单地讲,“加总”是指综合各个分散的个体的意见从而得到总体的意见的过程。然而,也正是这一“加总”的过程使得“社会福利”成为一个复杂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在“加总”的具体方法上存在巨人的争议。然而面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的不同,加总的方式势必会引起较大的争议,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权数组合(除非回到所有人的权数都相同的简单加总方式),按照这种意见所得到的社会福利标准显然
不同于一视同仁式的简单加总方式。
8. 利益集团
【答案】利益集团是指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利益集团具有两大特征:①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 ②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治捐款、示威抗议等。
9. T.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答案】史密斯模型是指山史密斯提出的一种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史密斯认为,政策可以被界定为由政府在旧的机构内,设立新的处理公共事务的模式或机构,或改变原来的处理模式的复杂行动。政策发布以后即在社会上产生一种“张力”。政策付诸实施以后,政策执行者和受政策影响者,就会感受到一种张力或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政策执行所产生的张力可能会引起激烈的抗议,因此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政策目标,也可能带来一些其他变革。如果在对张力进行处理以后,运作顺畅,就实现某种制度化,在必要的时候才给予回馈。史密斯将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四类:
(1)理想化的政策。即政策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政策内容是否妥当? 政策规定是否明确、可行?
(2)执行机构。即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或单位的特性如何?
(3)目标群体。即受公共政策影响的政策对象的特性如何?
(4)环境因素。即影响政策执行或被政策执行所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是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
10.模型方法
【答案】模型方法是指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人们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方法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多数暴政?
【答案】(1)多数暴政,是指多数人暴政,又称暴民政治、多数人暴力、群体暴政。最先提出“多数人暴政”的是法国人托克维尔,他于1831年前往美国考察后,写下了名著《论美国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