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715历史学基础(自命题)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特区
【答案】经济特区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沿海地区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等,吸引外商和外资来投资办厂的现象。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又在海南设置了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一方面引进了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各种专门人才,发展了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在改变自身面貌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了内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三湾改编
【答案】三湾改编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进行的一次整编。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三湾改编的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也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
3. 编遣会议
【答案】编遣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以战争结束,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于经济建设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编遣军队会议,实际上是其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玛、阎、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增加到65个师,这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4. 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我国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根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中共中央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7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④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5. 基尔特社会主义
【答案】基尔特社会主义是梁启超、张东荪等提出的社会改良主张。吉尔特社会主义基于政治、经济二元论以及职能划分原则,主张国家与基尔特(工会)应各有各的职务与权力。国家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做为生产工具的所有者,而劳动者所组成的自治团体的基尔特则代表生产者的利益,负责生产工具的管理。他们认为,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但由于资本主义存在许多弊端,因此要阶级调和、劳资合作,称为“劳资调和主义”。他们还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打倒军阀、发展实业等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思想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奉行阶级调和理论,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6.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答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
7. 南昌起义
【答案】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为挽救革命失败而决定发动的,具体领导者有周恩来、朱德、叶挺、叶剑英等。8月1日2时起义开始,数小时后,胜利占领南昌城。起义成功后在南昌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成立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有国民党“左派”
,人士参加的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联席会议宣言》和《中央委员宣言》。
8月3日至7日,起义军按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南下,随后接连遭受敌人攻击。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起义主要领导人分批撤离部队,周恩来取道香港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工作。起义军一部进人海陆丰地区; 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进入湘粤赣边开展游击战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这次起义由于缺乏坚持革命的经验等原因,在进入广东后遭遇强大敌人的围攻而失败。
8.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印度、緬甸共同提出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954年6月,在周恩来和尼赫鲁发表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接着,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中也强调这一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世界上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9. 《二月提纲》
【答案】《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1966年2月3日,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在人民大会堂讨论关于批判吴晗的问题,根据会议讨论,拟订了一个汇报提纲。《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但不久,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
10.七千人大会
【答案】七千人大会是指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七千人大会虽然未能彻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于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二、论述题
11.论述1931~1941年英美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30年代初期,英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行为实行妥协、纵容政策。对日本在远东的一系列扩张行为,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
(1)九一八事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次重大的国际政治危机。以此为开端,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制造了一场历时数载、喧嚣一时的“远东危机”。它不仅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还向整个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发起了挑战。作为战后和平体系的缔造者和维持者,英美两国的政策对当时的国际局势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由于事件的特殊时代背景,两国对此都未做出积极的反应,导致了事态的一再扩大。
(2)七七事变后,英国政府仍继续纵容侵略,与美国策划推行“远东慕尼黑阴谋”,图谋以出卖中国换取日本的“谅解”,换取其避免或至少是推迟与日本的直接军事冲突,以求维护其在中国的权益。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在远东的利益,虽然一定程度上援华制日,但是并没有实际的军
事行动。英美的远东政策,导致中国长期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只得到了苏联等国家的有限援助。
1941年12月7日,(3)在美国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日军联合舰队对珍珠港进行了猛烈狂轰,
美国损失惨重,突袭取得重大胜利。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英美的远东政策发生根本性的
1941年6月,转变。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先后表示给苏联的反法西斯事业提供帮助。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奠定了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原则基础。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签订《对俄国供应第一号议定书》,首次确认了战时三国同盟关系。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起来。中国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一员,在远东战场上抗击日本的大部兵力,在英美和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反法西斯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和决定性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