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716文学概论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术语解释
1.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2.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3.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4. 文学风格
【答案】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二、简答题
5. 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指为何? 意义何在?
【答案】(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内涵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其诗论的代表作。在这里他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说法。司空图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不是意尽于句中,而是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诣极”。这与作者在《与极浦害》中所标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反对现象(或表象)的堆砌,强调意境的创造。
这种韵味,不仅存在于风格“澄澹”的诗中,也存在于风格“遗举”的篇章中。司空图又认为,虽然前辈诺贤不是专工一路,但追求具有“韵外之致”的“意象”的创造则是共同的。其《二十四诗品》也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论述各种风格的。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义
①韵味说重在讨论于艺术特征的探索中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
司空图的韵味说指出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时,不能对其全盘否定。但也应指出韵味说的重大缺陷:接触,并不等于就是科学的阐述。在形象思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司空图或是深不下去,或是论而不当。这就从理论上助长了脱离现实的不良风气。
②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
《二十四诗品》虽然也接触到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如司空图标举自己的诗句,有所谓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进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寥、惬适等,但这里除了塞下、丧乱两项外,大都是一些孤寂出世、悠闲自在的有闲阶级生活,所以尽管本篇开宗明义也提出了“诗贯六义”的主张,并把“讽谕”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却是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
③影响了其他文学理论
后来,严羽的妙悟说,清人王十填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多少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成为有传统渊源的诗论。
6. 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对这句话的理解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句话是说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即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即人完全是人。
在这句话中,席勒阐发了他关于游戏说的两个观点:
①“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游戏作为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最广义的美。
②自由是审美与游戏的根本特征
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席勒认为,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观点,他认为审美与游戏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在审美摆脱任何外在目的,而以自身为目的,心灵各种内力达到和谐因而是自由的这意义上使用游戏这一概念的原因。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席勒“游戏说”的贡献与不足
席勒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且敏锐地揭示审美活动与人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深层的联系。
然而,席勒“游戏说”忽视了对动物相认的游戏转化过程的机制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他看来,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7. 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答案】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其主要特征是:
(1)主观性。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客观现实,追求个人主观情感不受任何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化的、梦幻的现实。
(2)假定性。现代主义文学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品中充满非常态的、极度夸张的变形形象和荒诞的情节、朦胧的象征意蕴。
(3)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三、论述分析题
8.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有何辩证关系?
【答案】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