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3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请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下列论断:“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读荣,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而制定的。这个原理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栓桔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又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往往会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

促进社会发展。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党执政兴国的第一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因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体现。

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马克思强调了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的意义。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3. 试论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

【答案】(1)劳动二重性学说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_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一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在质上是小同的,因而在量上也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生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相联系。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让出去,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以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能被还原,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劳动二重性与马克思经济学的关系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一重性学说有关。

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 评析“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这一论断。

【答案】“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有一定道理,但是理解不全面。

(1)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即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它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卞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内经济规则趋于一致; 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得到强化。

(3)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在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但并不改变生产关系,所以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