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义
【答案】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从字面上讲,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一个词往往不只一个意义,当它们有两个以上的意义的时候,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红”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这出戏(这首歌)唱红了。”
2.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3. 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
【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4. 曰、为、谓之
【答案】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答案】“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一个分句的主谓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6.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蔡琰《悲愤诗》)
【答案】季:末,一个朝代的末期。
7. 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
【答案】而:连词,表示顺承。
8.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立;立即。
9.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答案】觉:醒。
10.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韩愈《进学解》)
【答案】既:完,结束。
三、简答题
11.默寫你熟悉的《詩經》中的一首詩,然俊標記它的韻腳字,指出屬於哪個古韻部,並分析其韻例。
【答案】(1)默写《关雎》及其韵脚字和分属韵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幽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流、求,幽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得、服、侧,幽部)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之部)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芼,宵部,乐,药部,宵药合韵) (2)韵例
①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关雎》一章三章是句尾韵。
②从一章所用的韵来看,《关雎》五章都是一韵到底。
③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关雎》的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此外,一三章首句入韵而后偶句押韵。
四、分析题
12.根据“六书”理论分析下列汉字的古字形和本义。
败 斤 元 载 寸
【答案】(1)败:会意。从贝,从攴。本义:毁坏,搞坏。
(2)斤:象形,本义:砍木头用的斧子。
(3)元:会意。从一,从兀。本义:头。
(4)载:形声。从车(去掉车后的部分)声。本义:乘车。
(5)寸:指事。从又,从一。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13.请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法。
(1)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2)大宛闻漠之饶才,欲通不得,见蹇,喜,问欲何之。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1)两个分句都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宾语提前至谓语前,并紧跟宾语会有“之”或“是”来复指宾语。
(2)“何之”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置于谓语之前。
(3)“岁不我与”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需要前置于谓语之前。
(4)“若属皆且为所虏”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为“若属皆且为(之)所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