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矛盾同一性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 质量度

【答案】(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量相对,质是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决定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某物之所以是某物,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质。事物的质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同一种质,在不同条件下与不同的事物相联系,就表现出不同的属性。事物的质并非事物各种属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基础。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没有无量之质,也没有无质之量,二者是相互规定的。

(2)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这种统一表现在: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和相互规定。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 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

学会把握分寸。

4.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答案】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是多样化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多种道路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由于各个民族风俗不同,认同感不同,最主要的是国情不同,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就不同。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多样性。

5. 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6. 人的自由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在他们逝世之后,很少为人们所提及。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同样也很少专门论述。去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突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伺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7.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8. 发展

【答案】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

二、简答题

9. 有学者把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为:思想是非型、利益得失型、差异互补型、交叉复合型等几种类型。请结合唯物辩证法有关原理和我国社会现实,谈谈你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

【答案】(1)人民内部矛盾

①人民内部矛盾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同敌我矛盾相对应。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

盾,一般来说,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在劳动人民之间的是非对抗性的,而劳动人民和剥削阶级之间有对抗性的一面之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②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包括工人阶级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知识分子之间、农民阶级之间,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③在当今社会,敌我矛盾己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我们面临和要处理的卞要是人们内部矛盾。在当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一些利益上的问题,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不断形成,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差异构成了各种表现形式的人们内部矛盾。

(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视矛盾、解决矛盾。

①我们国家正处于深入改革深化发展的攻坚时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交织过程,是利益格局被打破,思想观念被放开等新旧矛盾对立统一过程;

②要正确对待并加以解决这些矛盾,将有利于我们中国现代化建设,如何处理的不好可能会激化矛盾,所以在当下我们既要以一种开放发展的眼光正视这些矛盾又要采取适当的手段解决好这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地解决好,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基础。

10.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哪些变化? 应如何认识?

【答案】(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新的变化。

①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③国家权力配置和行使法制化,法制建设得以加强。

④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变化

20世纪后期至今,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很多新的政治思潮,其共同特点是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谋求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①民主社会主义:战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工党和社会党倡导的思想体系。

民主社会主义奉行多元主义,不接受某种单一的理论指导。其显著特点是改良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通过和平方式就可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②新自由主义:流派众多,政策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有共同主张。

a. 倡导自由市场;

b. 肯定私有化;

c. 反对福利国家;

③“第三条道路”:20世纪90年代西欧左翼政党和美国民主党提出并实践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