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是( )
A. 废除八股考试
B. 颁布近代学制
C. 设立京师大学堂
D. 院改学堂
【答案】B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 教育隐喻
【答案】A
【解析】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是指向实践,或隐或现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因此,“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3. 《劝学篇》是由谁所作的? ( )
A. 张之洞
B. 李鸿章
C. 沈保祯
D. 容闳
【答案】A
4. 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合乎他们要求的就受到奖励,否则就受到处罚。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 )。
A. 传递
B. 选择
C. 创造
D. 传播
【答案】B
【解析】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作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去伪存真,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文化。
5.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谓“道”具体是指( )
A. 礼乐
B. 礼法
C. 仁义
D. 天理
【答案】C
【解析】韩愈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_是授业,即讲授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联,构成了教师的任务。
6. 被朱熹称为“为学之序”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 )。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衡》
D. 《白鹿洞书院揭示》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经典教育语录的熟悉掌握程度。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提到出了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为学之序就是上面所说的,学、问、思、辨、行。这道题的陷阱就在“出自”二字上,这个为学之序是出自《中庸》,是中庸所划分的学习过程,《大学》主要讲了三纲领八条目。
7. 1886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中学校令》中,将中学分为( )
A. 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
B. 私立中学和公立中学
C. 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
D. 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
【答案】D
【解析】1885年,日本进行官制改革,成立了第一届内阁,森有礼任文部大臣。在他的主持下,1886年,日本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统称为《学校令》,其中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小学校令》。《中学校令》颁布于1886年4月,规定中学是为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基础教育,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类。前者修业5年,由各府、县设置,归各府、县管辖; 后者修业2年,归文部大臣管理。高等中学分科,设有法科、医科、工科、文科、理科、农科和商科等,属于大学预科性质。
8. 以掌握为日标定向的学生倾向于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 )
A. 能力
B. 努力
C. 运气
D. 任务难度
【答案】B
【解析】德韦克的目标定向理论认为,在对学习结果的归因方面,掌握目标者认为努力是改善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关注努力而不是能力,往往将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的多少。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儿童持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成功的原因,而且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所以,他们会把成败归因于能力的好坏。因此,答案选B 。
9. 下列哪项不属于蔡元培改革北大所提出的措施? ( )
A. 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B. 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C. 设立校董,确立校长负责制
D.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
【答案】C
10.下列学校中,不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 )。
A. 国子学
B. 觉罗学
C. 八旗官学
D. 俄罗斯馆
【答案】D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