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答案2009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原核微生物: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是DNA 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线,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结构体系,如间体和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2、质粒:在原核微生物中除有染色体外,还含有另外一种较小的、携带少量遗传基因的环状DNA 分子。
3.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活史的某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不良环境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内孢子,是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4. 选择培养基:利用微生物对各钟化学物质的敏感程度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用以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的生长并使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5. 基质水平磷酸化: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形成一个含高自由能中间代谢物,促使ADP 变成ATP 的过程。
6. 定向培育:是人为用某一定环境条件长期处理某一微生物群体,同时不断将它们进行移种传代,以达到累积和选择合适的自发突变体的一种古老育种方法。
7. 基因突变:微生物的DNA 被某种因素引起碱基的缺失、置换或插入,改变了基因内部原有的碱基排列顺序,从而引起其后代表现型的改变。
8. 发酵:在没有外源电子受体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一些有机物,有机物仅发生部分氧化,以其中间产物为最终电子受体,释放少量能量,其余能量保留在最终产物中的一种氧化方式。
9. 主动运输:在微生物细胞内所积累的营养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的浓度时,营养物质在渗透酶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积累,并消耗能量的过程。
10.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胞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的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胞集团。
二、简答题
1、革兰氏染色结果的差异主要基于细菌细胞壁的构造和化学组分不同。通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G +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交联紧密,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层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的G +细菌细胞壁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蓝紫色。G -细菌因其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层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将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细胞又呈现无色。这时,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 -细菌获得了新的颜色——红色,而G +细菌则仍呈蓝紫色(实为紫中带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