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家》

【答案】《家》是曹禺于1942年创作的一部话剧,根据巴金长篇小说《家》改编。选取原作中觉新的婚礼、兵变前后、高老太爷的寿辰与去世、瑞迁之死四个片断,并重新进行艺术构思,以瑞压为主要人物,由她结婚开始,到其去世结束,着重揭露封建大家庭的腐败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抒情色彩浓郁,艺术上有新的创造。

2. 萧红

【答案】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敷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3. 汪曾棋

【答案】汪曾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短篇小说创作、戏剧与民间文艺的研究上都有很高造诣。汪曾祺在创作上主张回到现实主义、表现民族传统、表达纯真、自然的情感,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经验为基础,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其小说大都取材民情风俗、日常生活、语言自然、活泼; 文风清新、质朴; 意境优雅、唯美。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对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有很大影响。

4. 《山洪》

【答案】《山洪》是吴组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鸭咀涝》。其主要反映的是新四军在皖南抗战的故事。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中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曲折历程,塑造出章三官这个质朴善良,坚韧勇敢的农民形象,是抗战文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山洪》通篇可以用“茂林话”进行阅读,其中描写的人物、掌故、生活场景和儿歌,都是当地人所熟知的,读来倍感亲切。

5. 丁西林

【答案】丁西林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物理学家,是我国现代幽默喜剧的开创者和话剧运动的先驱者,有《丁西林剧作全集》行世。1923年发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1925年创作独幕喜剧《压迫》,喜剧风格趋于成熟。抗战时期发表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妙峰山》等,更显纯熟的喜剧技巧。建国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剧协常务理事等职。写有戏曲剧本《雷峰塔》《胡凤莲与田玉川》,历史喜剧《孟丽君》,同时翻译英国戏剧作品。其剧作长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喜剧因素,设置戏剧冲突,风格轻松诙谐,对话机智幽默。

6. 《上海屋檐下》

【答案】《上海屋檐下》是夏衍于1937年创作的三幕悲喜剧,剧情主要围绕林志成、杨彩玉、匡复三人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展开。三幕戏都发生在同一场所,五户人家同时表演,剧情前后不到一天时问,灵活运用了“三一律”。全剧同时写出性格、命运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7. 《华盖集》

【答案】《华盖集》是鲁迅所著杂文集,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录其1925年1~12月所作杂文三十一篇,题记一篇、后记一篇。书名借民间关于“华盖运”对于和尚是好运而对俗人则是恶运之说,以见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被“正人君子”们“党同伐异”所得的“癖痕”。其中作品大多针对封建旧文化及其卫道者而发,文风泼辣洛肆,寓意深刻痛切。

8. “纯诗”

【答案】“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诗学观点。“纯诗”追求诗的纯粹性和暗示性,主张诗歌观念的转化,诗歌要从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纯诗思想的影响下,《为幸福而歌》《微雨》等诗集风靡一时,象征诗取代格律诗引领新诗发展。30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纯诗理论是对20年代诗学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9. 《在酒楼上》

【答案】《在酒楼上》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16日的一部短篇小说,载同年《小说月报》15卷5号。小说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敢作敢为的有志青年吕纬甫,十年后却由于理想的破灭,对前途的绝望而变为一个穷愁潦倒、麻木颓唐的老夫子,整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陷入顾影自怜的泥淖不能自拔。作品通过吕纬甫的悲剧,针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和软弱性,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后的时代氛围。小说重叠使用三个“第一人称”(“我”、吕纬甫和老发奶奶),把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连缀起来,以浓厚的抒情笔调描写环境和人物; 结尾则采用象征,因而情韵丰富。

10.七月诗派

【答案】七月诗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杂志得名。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绿原和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这一派别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 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代表作有胡风的《为祖国而歌》、鲁藜的《泥土》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它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二、简答题

11.简述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是巴金众多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1)“激流三部曲”的内容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巨大力量。

①《家》以爱情故事为主干情节

《家》描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环,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其中高觉慧与裨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 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压构成了另外两个悲剧事件。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联系着。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环、觉新等人的悲剧。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最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家》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 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

②《春》是《家》的续集,故事也随之继续发展

其主要内容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