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文学原理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复调
【答案】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_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3. 文学心理学
【答案】文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文学批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创作一一作品一一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以进行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意境”说等,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西方文论中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净化”说、德国学者立普斯等提出的“移情”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直觉”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审美态度”说等,形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传统。
4. 文学性
【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暖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
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5. 艺术形式
【答案】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
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6.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
【答案】文学语言,又称作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而文学语言也具有口头形式,凡是合乎文学语言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承担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功能。日常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语言的结果,其活动领域局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表情达意、相互交流的功能。
7. 文学典型
【答案】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十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8.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灵感? 它需要哪些条件及触发它的原因。
【答案】(1)灵感的含义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灵感来临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2)灵感产生的条件及触发原因
灵感的产生并不是瞬间而至的,恰恰相反,它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灵感需要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经过艰苦的思索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这表明,灵感的出现是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表现。灵感被触发的原因便是长期积累之后,作者已经放弃专注的沉思,但由于某种触发,而将中断的神经重新连接,从而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从脑海中迸发了灵感。
10.布封《论风格》中指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风格却就是人本身”,“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或内核”。
这种观点揭示了文学风格的什么特征?
【答案】(1)“风格即人”的含义
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只有写得好的作品才是能够传世的: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之多,事实之奇,乃至发现之新颖,都不能成为不朽的确实的保证; 如果包含这些知识、事实与发现的作品只谈论些琐屑对象,如果他们写的无风致,无天才,毫不高雅,那么,它们就会是湮没无闻的。因为,知识、事实与发现都很容易脱离作品而转入别人手里,它们经更巧妙的手笔一写,甚至于会比原作还要出色。这些东西都是身外物,风格却是人的本身。”“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十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所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布封强调的是作家风格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事实上,精神个性的差异是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方面。
(2)文学风格的特征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①风格具有独创性
个性鲜明、有独创性、艺术上已经成熟的作家,才能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模仿重复别人的风格就等于没有风格。文学贵在独创,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就不能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最终就会消亡。读者正是通过作品的这种独创性,面对哪怕略去作者姓名的作品,也可以读出是哪个时代哪个作家的作品。
②稳定性是作家风格的另一特征
作家个性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这是造成风格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但这不排斥某些作家由于生活状况和艺术实践的发展,风格可能变化的情形。这种变化了的风格同样也有相对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