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73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②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③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因为劳动力的价值有特殊性,它不但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③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价值的实现出现困难,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总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
(1)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 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3.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2)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a.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
第一,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第二,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b. 真埋和价值的相互引导表现在:
第一,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
第二,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
c.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促进表现在:
第一,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第二,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4. 相较之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特殊性是什么?
【答案】(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其根本特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违背规律将会受到惩罚。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重要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②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3)社会规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社会规律有着自己特殊的矛盾运动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③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⑤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历史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饿,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5.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内容。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