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803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以下( )观点不是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A. 在长期,货币数量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B. 私人经济具有稳定性,国家经济政策可能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C 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具有决定性作用
D. 在短期,货币数量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答案】D
【解析】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有:①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在长期中,
,而不能影响就业量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
和实际国民收入; ③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④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 当厂商支付高于市场工资的效率工资时( )。
A. 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B. 存在对劳动力的过剩供给
C. 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
D. 劳动力市场在效率工资水平下出清
【答案】B
【解析】效率工资一般都高于市场工资,当厂商支付效率工资时,会出现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存在劳动力的过乘J 供给。
3. 如果A 国经济在2012年(基期)的GDP 为2000亿元,如果在2013年GDP 折算指数等于2,而实际GDP 增加50%,那么2011年的名义GDP 等于( )。
A.8000亿元
B.7000亿元
C.6000亿元
D.5000亿元
【答案】C
,所以名义GDP=实际GDP 【解析】2013年的实际GDP 为2000×(1+50%)=3000(亿元)
×GDP 折算指数,即为:2×3000=6000(亿元)。
4.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的问题是( )。
A. 通货膨胀将会导致失业
B. 通货膨胀是由行业工会引起的
C.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负相关,表明二者之间有替代关系
D.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正相关,表明二者之间有相互促进
【答案】C
【解析】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短期相互替代关系,政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进行权衡取舍。
二、论述题
5. 从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历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转变,请根据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原理,阐述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哪个目标更重要? 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什么? 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否使两个目标同时实现?
【答案】(1)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日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①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②物价稳定,即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一个低而稳定的水平上。③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④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 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这四个目标中,衡量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指标是就业和物价稳定,稳定经济周期就是在实现充分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之间进行调节,以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2)对于宏观经济目标而言,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两者都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在短期内,经济运行会由于各种因素冲击而发生波动,因此短期内稳定经济周期比较重要; 但是在长期内,只有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3)“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这两种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政府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及时调整经济的运行,熨平短期内的经济波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平稳增长。
(4)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稳定经济周期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较大的周期波动常常打断经济的稳定增长。当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短期经济的复兴。同时政府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政府支出和私人投资的流向,将其引向基础教育、科研等领域,这可以有效提高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在长期中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近年来经济政策的调整很好地说明了“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两目标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2007年下半年起,国内外的因素导致国内物价水平急剧上升,资产泡沫化日益严重。这时为了避免物价波动演变成经济周期波动从而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形成冲击,国家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达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目标。
但是,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演变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很多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我国的经济也陷入衰退状态,外贸形式恶化、出口下降众多、出口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失业增加等给国内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此时,中央转变经济目标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及时的和紧迫的,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适时、适度调整宏观经济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稳定经济周期,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增长。
6. 论述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理论,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答案】(1)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理论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起货币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全过程,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其传导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利率途径:凯恩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最终影响国民收入。如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首先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降低,投资需求增加,进而国民产出增加。
②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托宾q 值理论。托宾q 值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影响产出是因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投资。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这时人们会将自己的财产转移到股票上,因而股票价格上涨,导致q 值增大,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③财富变动效应途径。货币增加造成低利率,带来股票价格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会使人们觉得更富有,于是消费更多,总需求增加。
④信贷配给途径。货币供应量下降,同时由于信贷市场上存在银行与企业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在货币供给下降导致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衰退的环境中,企业现金流量、非货币金融资产的下降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银行信贷量将进一步萎缩,导致下一轮投资减少、国民收入或产出下降的螺旋式经济增长衰退局面的出现。
⑤汇率途径:蒙代尔汇率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尤其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币会升值,净出口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即通过汇率的变动反馈给国内经济增长的效应。
(2)我国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中央银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 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