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中国文化概论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与梅兰芳同属于京剧“四大名旦”的是( )。
A. 周信芳
B. 盖叫天
C. 马连良
D. 荀慧生
【答案】D
【解析】京剧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在表演风格上分成京、海两大流派,其中著名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于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评选中被誉为“四大名旦”,是各具风格特色的旦角表演艺术家。其中荀慧生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2. 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于( )
A. 乾陵
B. 昭陵
C. 茂陵
D. 定陵
【答案】A 。
【解析】在唐代,以山为陵是帝王陵寝最为突出的形式,其中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在陕西省乾县的梁山,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地宫凿于梁山主峰之下,南边两峰,东西对峙,峰顶置I ,形成天然门户,气势宏伟异常。
3. 建于唐贞观年间的裴氏宗祠是现存最早的宗祠,位于今( )境内。
A. 江苏
B. 江西
C. 广东
D. 山西
【答案】D
【解析】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位于今山西省闻喜县。
4. “心学”认为“心”即“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A. 王守仁
B. 朱熹
C. 周敦颐
D. 陆九渊
【答案】A
【解析】王守仁,可以说集心学之大成。他的哲学,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
5. 历史上( )并称“三王”。
A. 禹、汤武王、周武王
B. 皇帝、炎帝、颛顼
C. 伏羲、女娲、神农
D. 天皇、地皇、人皇
【答案】A
【解析】禹,不属于三皇五帝,但在历史上与汤武王、周武王并称“三王”,因其治水功绩成为古今家喻户晓的人物。
6. 《天仙配》是哪种地力戏曲的经典剧目? ( )
A. 河北梆子
B. 豫剧
C. 越剧
D. 黄梅戏
【答案】D
【解析】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剧作家陆洪非根据老艺人胡玉庭之口述改编而成
7. 新春佳节时题写楹联约形成于( )。
A. 晋
B. 唐
C. 五代
D. 宋
【答案】C
【解析】“楹联”又称“对联”,春节贴于门上称作“春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艺术。它的渊
源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中的对偶句式,至于汉魏六朝诗赋、唐代格律诗,都注重对偶和句式的工整,因此整齐对仗的上下联句在晋唐时代己经形成,但题写在门口的桃符上,成为新春佳节时的一种装饰艺术,是五代时的事。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8. 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会试之后,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就是对范进参加( )的描写。
A. 院试
B. 乡试
C. 会试
D. 朝考
【答案】B
【解析】乡试及格者都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中举以后,就算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可以被人们称作“老爷”,既可以参加会试,继续上进:也可以要求担任教职,去做学官,甚至还可以参加大选,候补知县。《儒林外史》描写的“范进中举”,指的就是乡试。
9. 我国用以记录自然季节的二十四节气,到西汉初年己经完整地出现在( )一书中。
A. 《吕氏春秋》
B. 《尚书·尧典》
C. 《史记·天官书》
D. 《淮南子》
【答案】D
【解析】为了计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古人还创制了“二十四节气”。从史料来看,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秋分,冬、夏至。《吕氏春秋》又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立秋、秋分、立冬等节气。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则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
10.下列哪个人物没有出使西域( )。
A. 张骞
B. 班超
C. 郑和
D. 班同
【答案】C
【解析】郑和明代初年入宫为太监,后归燕王朱棣,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升为内官监太监,深受朱棣信赖,被委以出使海外的重任。郑和及其副手王景弘受明成祖朱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