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333教育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九品中正制

【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2. 工读教育思潮

【答案】五四运动时期的工读教育思潮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多种提法。它主张通过读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实现改造不合理社会的目的。工读教育思潮的提倡者有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有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王光祈,还有一些寻求改良社会道路的青年。提倡工读的人还组织过一些工读团体进行实验。工读教育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勤工俭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 有教无类

【答案】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原意是子}一么,历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东汉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他们都把“类”解释为“种类”。“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人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有教无类”则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实行开放性的“有教元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

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4.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康有为在晚年出版的一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全书约20万字,共30卷,分为10部。在书中,康有为构造了一个大同式的社会理想蓝图,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家庭,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是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在大同社会中,设“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分阶段进行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全书从大同社会的政治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至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详细而系统地描绘了康有为理想中的未来人类社会的美景。《大同书》里的教育理想,虽然也反映了一些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方面,含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但是总体来说,其实质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加以理想化,甚至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虽然在当时不可实现,但是也包含着

一些合理的成分和科学的内容,如男女平等教育、义务教育、注重年龄特征、强调校舍的选择等。

5.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6. 不愤不启

【答案】不愤不启是孔子所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即启发诱导原则。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诱导原则,即“不愤不启,不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啡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朱熹《论语集注》说:“J 喷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J 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二、简答题

7. 颜之推教育思想的特色。

【答案】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围绕如何加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而展开,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家庭教育

①教育要及早进行。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越早越好,不要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幼年时期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比较容易接受影响,塑造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说早期教育效果最佳。

②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他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主张对子女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他认为把慈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勤于督训,子女才能成器。

③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他很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告诫子弟要“慎交游”,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导入歧途。

④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他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很重要,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的语言负有重要的责任,指导儿童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

(2)注重十大夫教育,主张“实学”

①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颜之推揭露士族子弟依仗门第高贵,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庸碌无能,知识浅薄,体质衰弱,既不从事劳动,又不肯学习。他认为当时士大夫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培养的人缺乏任事的实际能力。他对这种腐朽空泛教育的批判切中时弊,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很有影响。

②主张“实学”。颜之推提出“实学”的教育,以代替士大夫腐朽空泛的教育。他主张培养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他的“实学”教育内容,除强调读儒家《五经》外还主张兼及“百家之书”,并要求广泛接触社会实际生活,应学习农、工、商、琴、棋、射、投壶等以及农业生产知识。他主张广积生活经验、注重经世致用知识的见解,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3)重视学习态度和方法

①虚心。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是“多智明达”,“所以求益”,补自己的不足。他提倡虚心务实,博学广师,反对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②惜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该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但如果早年失学,“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是晚学而获得成就的,不可“以老废学”。他提倡刻苦钻研,赞扬了许多惜时苦学而有成就的人。

③眼学。他认为学习上最重要的是“眼学”,即亲眼直接观察获得知识。他对专靠耳闻而得来的学问持怀疑态度,认为耳闻未实,眼见为真。他反对士大夫那种道听途说的学风。

④勤勉。他强调学习要勤勉努力,认为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他认为只有勤勉,才能“博学”; 只有勤勉,才能对知识“皆欲根寻,得其原本”。他这种主张寻根究源、反对不求甚解的思想是有价值的。

⑤切磋。他推崇《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