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非官方参与者
【答案】非官方参与者是指除官方决策者之外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其作为体制外的力量,通过游说官方决策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2. 思想库
【答案】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综合性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设计、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帮助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决策,以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思想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政策研究中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思想库卓有成效的研究,政府就会在公共政策上束手无策。
3. 非正式评估
【答案】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4. 利益分配
【答案】利益分配是指国家与项目承担单位之间、单位之间以及承担单位中个人的利益情况。如果利益分配不当就会损伤承担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导致项目合作破裂。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物价政策,就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谋取合理的平衡。有时会削弱生产者的利益,有时则抑制消费者的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
5. 利益落实
【答案】利益落实是指在分配利益时,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其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6. 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二、简答题
7. 根据政策分析学家邓恩的观点,当代的政策问题的性质有哪些?
【答案】政策问题,就是经过由政策制定者(或分析者)认定,进入政府议程而欲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依政策分析学家邓恩(Dunn )的看法,当代的政策问题有下列特性:
(1)互赖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另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因而发生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在解决政策问题时,必须采取整体的观点,将问题视为整体问题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主观性。政策问题是人类对环境所采取行动的思考产物。虽然政策问题有其客观情势,但最主要的它是人类以概念诊释问题情景的感觉产物,是人类心智的产物(mentalartifacts )。由于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因此政策问题的解决必须有人文的关怀; 政策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知识也必须重视心灵的感受和设身处地的理解。
(3)人为性。政策问题是人类主观判断的产物,它不能脱离那些试图界定该问题的利害关系人,因此,政策问题是基于社会需求而建构的、维持的与改变的。政策问题的人为性使得我们重视政策利害关系人的重要性,当我们分析一项政策时,千万不能忘记公共政策的制定可能影响人民的权益,也有人、企业影响公共政策。
(4)动态性。政策问题的情境不同,问题自然也不同。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答案,答案本身也很可能转变成为一个问题,因此,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互相流动。如果问题未被正确加以陈述,则解决问题的方案会逐渐失去其时效。
8. 公共部门的绩效标准是什么?
【答案】公共部门的绩效量一般是依据经济、效率、效能和公平四项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口中的资源水准。经济指标所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以及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2)效率。效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加以表达与比较。效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是指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另一类效率是配置效率,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一也就是讲,在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种种项日中,如国防、社会福利、教育、健康等,其预算配置比例是否符合民众的偏好顺序。
(3)效果。效果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即公共服务对于标的团体的状态或行为的影响,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效果关心的是“目标或结果”。效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现状的改变程度; 另一类为行为的改变幅度。以效率作为衡量指标,仅适用十那些可以量化的或货币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许多公共服务性质上很难界定,更难量化,而分配效率亦不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效果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
(4)公平。公平指标通常是指接受公共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所质疑的公正性而言,通常无法在市场机制中加以界定出来。公平的指标相当难以衡量。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其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均能受到公平的待遇; 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服务。
9. 简述民营化的类型。
【答案】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是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即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具有以下基本类型:
(1)撤资
撤资是指把公营事业或资产移转到民间。这种移转型可经由出售、无偿移转及清理结算等策略进行。而出售及无偿移转的对象可以是事业机构现有的员工、产品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社会大众,以及市场上现有的其他私人企业,或事业机构原有之所有。而对于经营绩效不佳的公营事业,则可通过削减预算、关闭工厂,以及出售资产等方式使之退出市场。
(2)委托
政府部门委托私营部门部分或全部财货与服务的生产活动,但政府继续承担监督的责任。政府委托外包的形式有:
①签约外包。即政府将部分货品或服务委托请民间提供办理。
②特许权。指由政府提供给私营部门,如水电、瓦斯及交通运输业者经营权,但政府保留“价格率之核准权”,而费用由使用者付费。如申请者超过一家,则可在竞标的情形下,由民众、政府共同决定核准权。
③补助。即由政府通过免税、低利贷款、直接补助等形式,以形成“诱因操作”。
④抵用券。由政府核发给有资格使用的民众,以指定消费某类货品(如食物、房租)。通常社会福利救济就是通过此种方式来实施。
⑤强制。是由政府以命令的方式要求私营部门支付强制性的服务,如失业保险金,即是由私营部门为支付分担或共同承担若干社会安全责任。
(3)替代
替代是指政府所提供生产或服务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而山民间私营部门替代政府提供某种生产或服务,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替代的形式包括:
①功能不足之替代。如当社会治安日趋恶化,而警力又明显不足时,就可由民间保安公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