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级别是指为保障防护对象的安全所采取()的水平。 技术设备。 防范措施。 物理设施。 人力保安。
患者男,10岁,因“左下肢无力5个月”来诊。无明显诱因,起病隐匿,不伴发热、肢体感觉异常、尿粪障碍及关节肿痛。多次血常规检查正常,肌电图检查可能的诊断有(提示“双下肢肌肉呈神经源性受损,左侧著”。经口服B族维生素及针灸、按摩等治疗,病情无改善。既往3岁时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型),经正规住院治疗2个月完全缓解,又定期随诊治疗3年停药。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无异常;脑神经(-),左下肢肌力Ⅳ级,左股四头肌及腓肠肌肌腹最大处周长较对侧分别细2cm和3cm,双侧膝跳反射对称引出,跟腱反射左侧消失,右侧减弱,双侧巴宾斯基征(+),脑膜刺激征(-)。提示骨髓穿刺: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黄色,葡萄糖0.93mmol/L,有核细胞320×10/L,蛋白8.6g/L。)() A.化脓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 结核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 脊髓灰质炎。
小红成绩一直很好,人也很有礼貌,但是班主任苏老师却发现小红最近常闷闷不乐,神情恍惚,脾气很暴躁,找她谈话没有任何效果,因此秦老师找到学校社会工作者陈菊,希望她给予帮助。针对此类服务对象的特性,陈菊第一次与小红见面时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 “苏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自己觉得怎么样?”。 “苏老师让你来找我,你知道为什么吗?”。 “苏老师让你来找我,我现在就分析你存在的问题吧。”。 “苏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在这里等你。”。
患儿女,11个月,因“烦躁哭闹、食欲差、偶有咳嗽2d”来诊。查体:T38.2℃,P120次/min,R30次/min;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前囟稍饱满,咽部充血;心、肺(-);肝肋下2cm,质软,脾未触及,腹(-);无颈强直,克尼格征(-),巴宾斯基征(-)。可能的诊断有() A.上呼吸道感染。 急腹症。 败血症。 脑膜炎。 肺炎。 支气管哮喘。
学校社会工作者对那些遭遇严重人际关系困境的学生,可以采用()方法开展工作。 个案工作。 家庭工作。 社区工作。 小组工作。
男性,28岁。左前臂尺、桡骨骨折。查体:拇指不能对掌。考虑合并损伤的神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