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横三民”报

【答案】“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2. 《红色中华》

【答案】《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10月3日出版第240期后,随红军长征暂告停刊,史称这一时期该报为《红色中华》瑞金版。《红色中华》创刊后,配合当时党政中心工作,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进行生动有力的战争动员,引导群众为完成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每一项中心任务而努力。瑞金版发行量初期为数千份,后来超过10000份,最多时达40000份。

1936年,《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限于物质条件改为油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于1937年1月改名《新中华报》。

3. 《晋察冀画报》

【答案】《晋察冀画报》是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不能定期出版。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从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总发行量近70万份。它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闻摄影出版事业有较大影响。

4.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答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该刊于1838年10月停刊。

该刊虽然仍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己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

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日也比较固定。在宣传策略上,该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5. 史量才

【答案】史量才是旧中国报业家,上海《申报》的总经理。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3年接办《申报》,1929年购进《新闻报》大部股权,意图组织报业托拉斯,受到挫折。九一八事变后,政治态度趋向进步,积极支持抗日运动。他举办申新通讯社,申报补习学校,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流通图书馆,出版《申报年鉴》,《申报月刊》、精制全国地图等,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引起国民党最高当局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被蒋介石派遣的特务暗杀与沪杭公路上。

6. 《新民丛报》

【答案】《新民丛报》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的舆论中心,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该报封面是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该刊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后来在与《民报》的笔战中惨败,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7. 《中国时报》

【答案】《中国时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其前身是《征信新闻》,后更名为《征信新闻报》,1968年9月1口改名为《中国时报》,并成立了报业集团,由余纪忠独立经营。该报团以派驻海外记者的第一手采访报道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大城市均设办事处,同时订用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销量居台湾报纸首位。1987年9月12日,《中国时报》派驻港办事处主任江素惠由香港飞抵厦门采访,成为第一家派出记者采访大陆的台湾报纸。

8. “三色报道”

【答案】“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三篇整版的调查性报道,分别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这三篇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大火进行了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里程碑,也在新闻界引发了深度报道的高潮。这三篇报道因为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在全国人民心中激起的震撼和思考,已远远超过了森林大火本身。

9. 《万国公报》(上海)

【答案】《万国公报》是近代在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以宣传宗教教义、联络教徒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1874年出至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读者对象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内容方面,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行情物价等商业信息,并增设论说,目的是为了影响和干预当时正在进行着的洋务运动。1883年,该刊因林乐知忙于他务停刊。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等参与编撰。该报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大量发表涉及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大量介绍西学知识,逐渐引起社会注意。1894年维新思潮兴起后,该刊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具体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

10.成舍我

【答案】成舍我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在上海《国民日报》仟校对、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1924年起,他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报纸,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兀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成舍我的报业生涯虽然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未久的阶段,但他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尽管成舍我办报也有局限和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1.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12.刘少少

【答案】刘少少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与黄远生、徐彬彬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刘少少青年时代就学于岳麓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曾协助杨度创办《中国新报》。1909年回国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开始用“少少”笔名,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武昌起义后,刘少少一度回湖南,任《湖南新报》和《公言》杂志编辑。北京《亚细亚日报》初创时,他一度应聘为主笔,但1915年上海《亚细亚日报》聘他为